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
孩子,安全感,宝宝如何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9-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渐渐懂事了,在课余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饭,做家务,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如果哪天家里真的有什么急事,家长不能回家给孩子做饭了,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家也能把饭做了自己吃,就不会因为饥饿,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了。
12-18岁: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家长们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倾听和鼓励,如果孩子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及时进行沟通。切记:在一些选择上,引导孩子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决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孩子的安全感分为对外的安全感和对内的安全感。对外的安全感是对外界环境的信任,对内的安全感是对自身的接受。对内的安全感源于对外的安全感。
每个心理结构的形成都是为了处置相应的环境。安全感有利于探索外部的世界,发挥自身的潜能;不安全感有利于保全自己生命和尊严。
安全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母亲或充当母亲角色的主要养育者们(包括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保姆等,以下统称母亲)。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在0~4岁,来源于孩子和母亲之间安全的依恋关系。在4~7岁和青春期,也是安全感表现形式的重要形成时期。
有益于安全感形成的行为:
1、婴儿期:拥抱、抚触等身体接触。
2、幼年期:沟通与解释,消除误会。幼年期的孩子由于身体的弱小、知识的缺乏、逻辑的单薄,容易将问题极端放大。
3、童年期:多鼓励与支持,少苛责与奚落,自尊和自信的培养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
4、所有时期:稳定的回应模式是安全感形成的关键。孩子知道当某个现象出现的时候,接下来会是什么,他会感到安全。
5、所有时期:关注。当孩子感觉自己在父母的关注之下时,他会感到安全、更勇敢,否则会有孤单无助、被遗弃的感觉。
6、所有时期:旅行。知识增长和眼界的拓宽。
不利于安全感形成的行为:
1、搬家。搬家,对幼年时期的孩子影响非常大,搬家前后需要对孩子更多的关注、沟通、与解释。
2、频繁更换养育地点。自己家住一段,奶奶家住一段,姥姥家住一段,如果在更换地点过程中没有固定的养育者陪伴,不利于安全感形成。
3、情绪失控。当父母情绪失控时,冲着孩子大喊大叫,孩子会感觉世界末日降临。
4、求全责备。父母的求全责备损害孩子的信心和尊严,使孩子不能坦然的接受自身,形成对内的不安全感。
还有很多有益和不利行为,暂时想到这么多,还有什么欢迎大家补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人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这是一个生活上比较大的话题,对于只有几个月的小宝宝来说,有几点建议能够增加孩子的安全感:首先建议妈妈可以坚持使用母乳,因为新生儿最需要的就是与妈妈进行肌肤的亲密接触,母乳是最亲密的肌肤接触。母乳喂养除了提供营养给小宝宝外,还可以为宝宝的触觉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还可以促进宝宝的智力发育。第二是妈妈可以多些与宝宝说话增加交流,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说出什么东西来,但是已经开始有一些发音了,爸爸妈妈可以给多些点空闲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哪怕是模仿他的声音,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更多的爱和安全感。最后建议宝宝在八个月之前哭闹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及时回应他,不一定是直接把宝宝抱起来,但是一定要对他有回应。比如可以用声音告诉孩子,妈妈在,宝宝不要害怕哦,也可以去拍一拍他身体或者是可以把孩子抱起来。在孩子八个月之前都应该及时对孩子的哭声进行回应,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是可以得到满足和回应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多陪伴,用语言和行动证明父母会保护她,从而让他更有勇气有足够安全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情绪稳定,内心丰足就好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安全感的建立从幼时就已经开始,需要引起父母的关注与重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3岁以前
孩子在3岁以前,很多行为的出现,都是出于本能反应。此时父母为建立充足的安全感,则应当细心呵护孩子,及时满足孩子的各项生理需求,并且多多拥抱与轻轻拍打,在孩子哭闹时给予适当地哄与爱,让孩子面临的无助与迷茫得到回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刻意模仿育儿专家的理论之谈,与孩子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
上一篇:春节7天假,你能有几天呆在家,陪父母的时间又有多久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