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神白起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秦国,秦王,邯郸战神白起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战神白起之死,乃功高而矜,至于速亡,诚千古悲歌也。
诗曰:
夜深观乎史,心潮久难平;
释卷凭栏坐,静听风雨声。
夜读《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观秦武安君白起功高而自裁,扼腕叹息,至于泪垂。
白起善用兵,历任秦国左庶长、国尉、大良造,先后大败韩、魏、赵、楚等国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先后斩杀敌军不下百万,仅秦赵长平一战,即坑杀赵军四十余万,战功卓著,旷古罕见,可谓“战神”。
扫六国 杀百万 拒王命 乃自裁 垂千古 至痛惜
白起之死,始于韩赵苏代离间,根源在于得罪应侯。长平之战后,秦军占领上党,兵分两路,进攻韩、赵。于是韩、赵派遣苏代,游说秦相应侯范雎,使得范雎担心白起功劳过大,地位迟早超过自己,于是劝说秦王罢兵。白起听闻,开始与应侯不和。“人心惟危”,如此之谓也。白起一介武将,统兵在外,如何能与智多居内、睚眦必报的应侯范雎作对?种下恶因,定结恶果,这便为白起之死埋下了种子。
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久攻不下,而作为赵国援军的楚国春申君黄歇和魏国信陵君无忌,则将兵数十万攻秦,秦军多失亡,形势危急,武安君不但未赴国难,却多言速祸。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城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白起自杀,归罪于自己诈坑降卒,杀戮过重,招致天谴,获罪于天,然为将者,征战攻伐,悉尊君王之命,是由不得自己选择的,白起不杀,秦王自会派他将去杀,这也是怪不得白起的。事实上,白起之死,在于不谙修身之道,不谙处世之道,不谙人臣之道,太史公借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亦有道理,却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历艰辛 为秦相 定长策 安秦国 虽睚眦 必报之
应侯来请,此时化干戈为玉帛,与应侯范雎将相和睦,则秦国内部精诚团结,上下一心,则无往而不胜,君王大悦,此为上上策。秦国危机,此时就坡下驴,遵从秦王旨意,披挂上阵,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国危难大可缓解,转危为安,功在秦国,万民钦敬,则秦王依重,应侯也就无机可乘,此为中策。白起不言,悄然隐退,则秦王不怒,应侯难诟,亦可终老,此为下策。而白起竟然发言,“秦不听我言,今如何矣”,则自恃己能,自矜己功,视天下将相如粪土,也是不把秦王放在眼里,这便是授人以柄,睚眦必报的应侯媾隙在前,受拒在后,于今有机可乘,自然是不会放过了,因此,白起之死,在情理之中。
悲夫武安君,一错再错,一代战神,竟至于斯:武夫在外,何衅文吏?祸福由之,何拒君王?功高招忌,何必多言?迷途知返,何归于天?武安君虽则知兵,却不修身;既不知己,也不之人,亦不知君;不知修身之道,不知处世之道,不知人臣之道,以此败亡。
秦明王 有昭襄 蚕六国 拓宇疆 基业固 传始皇
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诉孔子:“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道德经》有云:“自示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发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谁不讨厌成天不干正事,自吹自擂之人呢?真正有志于天下的,忙于正事尚且无暇,谁会干这些舍本逐末的无聊之事呢?“多言数穷”,其武安君之谓欤?诗曰:
老秦战神武安君,战国纵横勇无伦;
鄢郢巫黔楚将灭,长平坑降赵丧魂。
功成遭间应侯怨,却拒王命忘艰危;
杜邮怏怏自裁罢,千古遗恨空泪垂。
【文章皆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白起早在秦昭王继位之时就已经进入历史舞台,并且成为战国名将,是世间少有的军事奇才,被称为战国第一武将。秦国所发动的兼并战争中,白起举足轻重,曾在长平之战扫灭赵国主力美之后秦国的统一天下奠定坚实基础。但正如历史规律所展现的那样,名将从来没有一人战死沙场,白起的结局也是如此,最终被秦昭王下令赐死。很多人说白起之死归结于范睢的落井下石。但就当时两国形势而言,秦国也属惨胜。不论犯罪是否被六国间谍说动,抑或范睢考虑白起功劳过大,危及自身。
总之,秦昭王也确有在大战之后通过条约的方式暂时息兵的考虑。一方面瓦解六国合纵而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更小的伤亡获得赵国的服从,毕竟长平之战后两国曾和解,赵国愿意割让六座主要城池,给秦国以换得安宁,但是赵国仅仅是缓兵之计,在秦国暂停进攻之后,便立刻毁约。赵孝成王在平原君的支持之下,选择合纵抗秦,秦昭王大怒,所以发兵攻赵。在常平站场搞一段落之时,白起曾想要进攻赵都邯郸一举灭赵。而此时的白起却坚决反对,认为现在不仅不会胜利还会打败。
在长平之战刚刚告一段落之时,六国人心惶恐,赵国危机,此时收益最大。在经历短暂和谈之后,六国缓过神来,赵国拼死抵抗,赵国邯郸不可攻克。另外,刚刚退出战场的秦军损失过半,并且经过短暂休整,趁胜追击势头已经大为减损。这场战争必定无法获得想要的结果,白起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但是秦昭王不甘心。于是秦国历史上发生了东初以来最大的战略失误,白白搭上10万多将士的性命。最终证明,白起是正确的。战后,白起的一句秦不听,今如何以?有人说这是白起居功自傲,不懂得谦虚,没有谨言慎行而招致杀身之祸。
而实际真是这样吗?白起一生为人低调,这一次却居功自傲呢?实际上,这句话的感情色彩更多的被渲染。白起真想表达的是一种无奈和秦国面临重大失误,仍不知悔改的愤怒。这种愤怒是秦昭王恼怒。而不是白起自鸣得意,居功自傲。秦昭王此时已经69岁,在长平之战前夺回自己的权利。一系列的政治问题都被摆平,内心自然有所膨胀。帝王一旦犯错,总有人要承担后果和责任。而秦昭王自始至终也不认为秦国的强大,仅仅凭借白旗一人。他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想要证明秦国完全可以用实力碾压六国。
上一篇:花盆里放铁丁能给花补充铁元素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