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观念是怎么产生的?如果在不刻意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道德和人性,哪个更应该被尊重?
道德,人性,价值观道德观念是怎么产生的?如果在不刻意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道德和人性,哪个更应该被尊重?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道德观念是怎么产生的?如果在不刻意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道德和人性,哪个更应该被尊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居善地。心善渊,善与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道德经〉
道德不是生来具有。主要靠父母传承,教导,一个人的品德主要是修养,有知识,明道理。不要自以为是!
道德观念,是认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人伦实践!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
整体含义为指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的观念。是道德规范行为指导作用!
德包括内心的情裁。或信念,用于人伦。德也含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等~!
人性是生来俱有,德品。是受到外界,学习,教导,教育,对世界观人生观!所产生的!
现在社会讲五讲四美!行为都要自觉遵守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民都应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
有公德!有品位,的人会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本人观点。请指教!
道德品质好的人,不会伤害认何人的!道德的水准让此制约!不会感情用事!不会出口出脏!谦让是德行的体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观念是教化的结果,人性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和人性这两个不同的东西是以一个结合体的形态表现出来,不能单独存在。在不刻意损害别人的情况下,人们相对对道德的尊重多一点,因为道德多一点约束和尊守的因素。个人观点,供商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观念首先第一步是在父母的言教身传下产生的;再慢慢从自己的生长中,不断通过学习,阅读,以及周围环境的耳濡目染下逐渐形成。一个人,首先要具备有优良的道德底线和品质。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尊重道德,才能做到人性的美好。您认为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之初 性本善吗 道德观念是人类本身特有并具备的本性 因为人性出于人的本身体系 人性的本质是性本善 人的本质就是道德 人性本身就属道德范畴 因此人性更突显一些 做为一个人来说 二者都应是兼备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误解了道德的含义,道德是人本有的,《道德经》了解一下!《道德经》是德道经,德是本真天性,各人德下行道,组合成社会分工完成人类社会的承继发展繁衍。
人性,是人心和思维受外界价值观影响形成的行为特性。地域气候和资源配置造成地域价值观差异,地域价值观造成不同地域人群行为差异,地域内个体行为不同是因为个人价值观存在差异。从所有人类来说,健康生存是第一位人本价值观,其它属于外延价值观。
因为外延价值观有差异,所以需要社会法规和法律规范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这就不属于道德,属于法规了。
人性更多的是基于自守自律,这是圣人之道“德教”的意义。光靠法律法规你可能觉得活着都是坐牢,也不利于自我的提升。德教是人道区别于禽兽的意义所在,心识是人区别于物的关键,人和人的区别也就是德不同、本心有区别。
道德和人性不矛盾,但资源配置状况决定人性与道德的契合度,所以资源配置均衡是解决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根源之一。还有一个解决渠道是德教,将价值观统一落实到行为上,这以资源配置均衡为前提。
题主所以觉得道德和人性有差异,是资源配置状况不同造成的。没有谁更该被尊重,道德和人性一样应该被尊重。我们要做的是,有自己的持守,人生有度。下文自写勿喷。
“因果人生之四
之所以研究文化是在研究决策管理、研究人性,因为外显的文字和语言的排列与组合不仅表达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价值观的同一程度和群体价值观,也表达地域或个人思维的严谨度或者是身体状况。价值观并不是想稳定就稳定、想不稳定就不稳定的,这种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身体有问题造成了情智的混乱——身体亚健康造成思维混乱的人是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的。面部神态和体态、衣着也会同时展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过言语和外表能够伪饰,所以外显价值观的同一不等于人生观就相同。
细致地观察,反复地思考,是了解一个人人生观的必要手段,沟通只有辅助作用。人生观不一样,适用管理责任的位置不一样,沟通和培养的方法不一样,关系发展的空间和稳定性也不一样。三观相辅相成,心为因,人生观为因。行果,既是职分担当的不同,也是群分类聚的区别。
观,看、怎么看。对外部的观,重在观察接受信息并筛选、采信,内观是对自我天性的确定。人生观,怎么看待人生。无非心里的地多少给别人、多少给自己,所以人生观就是心地、德。心地是本性天生,没有自主提升思维要求的情况下,心性很难改变。心地是天生,心性这个词存在心地对外部价值观的附从。不能确定本心的时候,性随境显,换句话说,你以为的需要并不一定是你内心的真实需要。所以三观只说同不同、合不合,不能说谁正确,因为心地本来就有区别、价值观差异又造就了个性区别。个人人生观很难改变,但外显价值观的语言和行为能调整,所以集合体价值观能趋同。所有人类的人本价值观相同,有冲突的是外延价值观,运营管理需要的是保证人本价值观同时将外延价值观调整趋同。
上一篇:对于老师收红包要求学生补课,如果拒不不补课又欺负学生,这种事情应该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