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操一向惜才,为何从未向诸葛亮伸出橄榄枝?
刘备,他的,荆州曹操一向惜才,为何从未向诸葛亮伸出橄榄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诸葛氏本是琅琊望族,诸葛亮的父母早逝,幼年的时候与弟弟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投奔刘表,后来诸葛玄去世,诸葛亮没有了依靠,只好在隆中躬耕,成为没落士族的一份子。士族不同于“世族”,世族是具有大地主大官僚背景的仕宦阶层,士族则是读书人出身的普通阶层。在一个以士族大家和地方豪强为主流的社会里,诸葛亮那点名气不过也就限于南阳片区而已,相比于具有仕宦大族背景的郭嘉、荀攸等,不可同日而语。
《三国演义》固然是夸大了诸葛亮的作用,而现实中的诸葛亮,即或是生在曹操的团队,也并不见得就强于郭嘉、荀攸程昱等谋士。曹操左一个“诸葛村夫”,右一个“诸葛村夫”的蔑视无不折射出对诸葛亮出身的蔑视。
什么是“村夫”?不过是小有名气的山村读书人或没落士子罢了,并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阶层人士。
既然诸葛亮并非主流阶层人士,曹操不向他伸去橄榄枝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相反,对于一直求生存,求立锥之地的刘备来说,诸葛亮的身份反而更具有诱惑力,因为他们在那个年代并非都是社会的主流阶层人士,他们是正在突破阶层桎梏,走向主流阶层的那一拨人。
曹操乃是东汉末年“举孝廉”而出仕的官宦大家子弟,按照现代人的说法,他是社会正统官僚,在科举制还没有建立的东汉末年,像刘备、诸葛亮这样背景根基不深的读书人,想要出仕是很难的,难得乱世造英雄,给了他们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
士人地位最突出的社会乃是宋朝,可惜,离东汉末年还有上千年,向没落士人诸葛亮伸去橄榄枝,在曹操的意识形态里,还不具有这样的“细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操爱才是事实,不是传说,但他和诸葛亮却没什么交集。在正史中,诸葛亮出山前,曹操压根就没有听说过诸葛亮,而且曹操一直也没有评价过诸葛亮,就更谈不上骂什么诸葛村夫了。
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189年,时年8岁的诸葛亮丧父,他和两个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跟着叔叔诸葛玄去豫章赴任。不想袁术用别顶替了诸葛玄,诸葛玄只好带着他们投奔刘表,在荆州定居生活。
而这时的曹操刚在中原起兵,涿鹿中原。194年,曹操发兵攻打徐州牧陶谦,所过之处鸡犬不留。听闻曹操屠戮家乡,诸葛亮必然对曹操心怀怨恨。
197年,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兄弟姐妹四人就失去了依靠,如何解决生计问题成了头等大事。
当时诸葛亮16岁,所以两个姐姐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大姐嫁给了荆州望族蒯祺(后被孟达所杀),二姐嫁给了荆襄著名隐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嫁的都是大户人家。有两个姐姐照应着,诸葛亮和诸葛均这两个小舅子的日子应该过得还算不错。
这从诸葛亮后来的生活中也能看出:他在乡野耕读,不仅能养活弟弟,还能四处结交荆州士人。没过多久,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又和荆州牧刘表攀上了亲缘关系(刘表是诸葛亮的姨夫),这都和姐姐嫁了大户人家有很大关系。
等到诸葛亮生活安顿下来时,天下形势已经大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击败袁绍,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孙权年少英雄,坐领江东,基业稳固。西北马超、汉中张鲁、益州刘璋割据一方。左将军刘备依附荆州刘表。
而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却暗流涌动。诸葛亮认为曹操必然染指荆州,而刘表不是成事之主,所以他一直耕读乡间,以待明主,而不是凭借人脉关系在荆州官场混个一官半职。
这样低调的诸葛亮,曹操能知道他么?显然是不能的。即便客居荆州多年的刘备也是多方打听才知道有“卧龙”这么一号人物。
更主要的是,曹操还顾不上考虑荆州。在南征前,曹操的主要目标是剿灭袁绍残余势力和北击乌桓,同时内部镇压反对势力,杀了孔融。荆州是个什么状态,分为几个派系,有哪些人才,这对于曹操来说还是白纸一张。
那么诸葛亮出山后,曹操为何不招揽他呢?
诸葛亮刚刚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也并不像演义中那样神乎其神,他并不是刘备的军师,而是主要负责和东吴的外交工作。赤壁之战后到刘备托孤前,诸葛亮一直处理政务,兼顾后勤工作。
曹操最后一次和刘备交战是在汉中,而当时诸葛亮在成都督运粮草物资,并没有亲临前线。所以曹操对诸葛亮并不了解,只是知道刘备身边有这号人物,但到底有多大本事,不是很清楚。
汉中战败后,曹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错曹操确实重视人才,爱惜人才,史书对他的评价是:“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乃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可见曹操,爱才非是虚妄。
要说曹操与诸葛亮不交际的原因我认为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魏武帝文集》中曹操曾写信给诸葛亮,这事应属实,但当时天下,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曹操当时志得意满,文臣武将,烁烁生辉,诸葛亮到曹操那里未必得到重用,再者两人志向意趣不同,道不同,不与共谋,这是封建文人的道德标准,这是其一。
其二《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知道诸葛亮是欲南下攻新野之时,在一次朝会上由徐庶介绍给曹操的。《三国演义》虽系小说家言,但七分属实的情况下,也应是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后曹操才知诸葛亮这个人的。说明曹操也并非事事明了。
其三曹操生长事业在北方,对北方的风俗人物了如指掌,且他的势力范围也在这里里,对于北方的人知道的多,对生于南方,长期在南方的士子并不十分清楚,而诸葛亮当时才二十几岁,不见经传,故曹操不知也理所应当,他们年龄又相差很多,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也是顺理成章。
其四曹操当时己统一北方,而南方未定,依诸葛亮三分天下的理论来看,选择势力最弱的刘备,才是他正确的选择,因为这样诸葛亮可以大展宏图,不负一生啊!
上一篇:大家回家的票都抢到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