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分手后留一段时间的空窗期,然后再找对象才是对前任的尊重吗?
自己的,孩子,前任分手后留一段时间的空窗期,然后再找对象才是对前任的尊重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都说是前任了,就没必要“祭奠”了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做不到全身心对别人的时候不愿意开始,直到全部放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对自己负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要分手根本不需要什么空窗期,下一秒就可以找一个,如果不分手也就根本没有空窗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
空窗期短,甚至没有空窗期,真的是人们眼中的渣,或者花心吗?
所谓恋爱空窗期,一般指从一段恋爱结束到另外一段恋爱开始的感情空白阶段的时长。
人们常常会认为,分手后留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窗期,才是表示对上一段感情的尊重。
如果真的爱过,你会发现在那段时间里,没有任何人能进入你的心里。能快速进行下场恋爱的都不是真正的爱情,空窗期太短,往往会被看成“渣”的体现。
那么,没有空窗期或者空窗期短的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会让她们在结束一段恋爱后,可以马上进入另一段感情呢?
其实,这是一种对分离焦虑的防御。
婴幼儿因为与自己的妈妈或者其他亲密照料者分离,会引起自己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就是分离焦虑。
心理大师约翰鲍尔比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忍让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表现出悲伤的表情。
每个人的模式、感受,都来自生命中体验的累积。
从这三个阶段看,没有空窗期的人,可能已经停留在了超脱阶段,接受新的关系,防御内在的分离焦虑、痛苦感受。
二、
为什么说没有空窗期的人,是在防御分离焦虑,并停留在了超脱阶段呢?
分离焦虑的体验最早发生在婴儿期。这个分离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长久的。
当孩子开始感觉到妈妈不在身边,他会产生焦虑感。这促使他发出寻找妈妈的行为,比如哭闹,拒绝进食。反抗阶段,孩子反抗这种妈妈不在身边的现实 。
在我孩子6个月的时候,我第一次离开孩子6个小时,回来时,孩子已经睡着。
孩子爸反馈,她晚上大哭不止,拒绝吃奶,最后哭累了也没吃奶,就睡着了。
现在讲到这个,我依然内疚和心疼,这是孩子第一次体验到分离的痛苦。
她的反抗依然没有效果,最后累倒睡着。庆幸的是,她第二天醒来,就看到了妈妈。
如果妈妈长久的离开孩子,孩子第二天醒来,第三天醒来依然看不到妈妈,孩子就会渐渐失望,在一次又一次期待落空中失望。
这种失望,也可能是孩子并没有失去妈妈,而是在妈妈一次又一次的超过孩子忍受度的分离中所经历的。
这个忍受度,不同的孩子,时常是不一样的。可能是6个小时,也可能是3个小时,甚至是1天,或者两天。不同的孩子,对分离的易感性不一样。
失望是痛苦的,随着失望的累积,婴幼儿会慢慢的进入绝望,到彻底的绝望。
随着绝望产生,孩子内心开始寻找新方法,以保护自己分离痛苦折磨,于是孩子就进入了超脱阶段。
如果是彻底失去依恋对象的孩子,她会开始接受新照顾者,发展出新依恋。如果不是彻底失去自己的依恋对象,她可能会对这种失望体验发展出其它防御方式。
对于空窗期短的人,就是在婴幼儿期或者童年期体验到分离焦虑后,很快就发展出了自己的适应方式,接受新依恋对象。这是孩子能够很快适应现实的表现。
没有空窗期的人,就是用新的依恋关系来代替自己的分离痛苦。
所以,这不是渣,而是一个人保护自己免遭痛苦体验的防御方式。
三、
在一次网络督导课上,徐勇老师说,当我们理解了每个生命的真相,我们会发自内心去欣赏这个生命,这是让她存活下去的方式。
她太害怕分离后,那种反抗没有用的失望、绝望的痛。甚至觉得自己要死了,可依然没有希望。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接受现实,让新的关系掩盖自己的伤痛感。
当一个婴儿第一次离开妈妈,分离焦虑会促使她去找妈妈,用哭喊吵闹来寻找妈妈;当这些方式没用,也许她们会陷入不吃不喝甚至生病发烧、头痛、肚子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
可是这种表达也许同样会没有用,于是她们会陷入无人回应的黑暗的深渊里,恐慌,焦虑,担忧……
一种复杂无法言说的感觉会不停的侵扰着她们,内心在不停呼喊,有人吗,快来救救我,救命啊,我好害怕啊……
一个没有人照顾的婴儿,是无法存活下去的。她无法自己吃喝,穿衣服,无法保护自己,无法生存下去,她必须依赖于成人的照顾。
这种一步步失望,到绝望,到快要死去的感觉,侵蚀一个孩子的内心,孩子该有多么的痛苦和恐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