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荀彧一心匡扶汉室,为什么却投奔了曹操呢?
汉室,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一心匡扶汉室,为什么却投奔了曹操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曹操是“奉天子”。奉,则是供奉,奉迎之意,把天子高高捧在上面,自己只是行为臣之道,奉行天子之命,南征北讨不听皇帝的叛逆。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自己专权,为个人谋利。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替皇帝办事。几字之差,高下立判。所以曹操奉迎汉献帝定都许昌后,得到了大量仍尊汉室正统的人才的支持和辅佐,这里面荀彧只是名气和作用最大的一个。
而曹操,无论是专权也罢,跋扈也罢,最终却是以汉臣之名谢世的,奉了一辈子汉献帝,这点无可争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这就涉及到荀彧的个人缺陷性了,那就是对人格的判断过于主观,或者说过于自信。历史上荀彧就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不仅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更连模样打扮都毫不含糊,从他的生活习惯便不难看出,荀彧是一个相当聪明,也相当自我的人。
他对汉室自始至终都抱有极其忠诚的态度,他对于曹操的扶持,固然有家室,势力,名分等等一系列原因,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在于他认为自己的辅佐,能够改变曹操的欲望和最终的选择。有一个评价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我相信荀彧的想法也是类似,当国家平定以后,曹操位极人臣,碍于礼制,名分等等问题,就不会再篡朝称帝。而曹操最早年的时候,的确对自己的野心,并没有那么赤裸裸的展示。
这一点,很多人说荀彧根本看不出来,说什么荀彧是因为曹操的那个“假名分”就跟随曹操,这完全就是脱离人性和能力的臆测。纯粹就是把荀彧的智商和忠心贬得一文不值。曹操的欲望,他的野心,从上到下,无论文武,所有的重臣,没有一个不知道。但其他人,比如贾诩,完全家是自己混得爽就好;比如程昱,则是只想证明自我,都不像荀彧一样拥有如此坚定的汉臣概念。至于武将,那更不用说了。
但这里又说一句题外话,正因为郭嘉知道,所以郭嘉才一直不肯入仕曹营,最后是被曹操强行征召的。
所以看到这一点,就不难明白,荀彧为何一直对曹操忠心耿耿,居功至伟,可最后,却落得个赐死的悲惨结局。因为他忠曹之上,更忠汉。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汉献帝在曹操手中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是大汉的丞相。跟着曹操参政议政当然就顺理成章。当然,数次曹操冒犯汉献帝的权威,荀彧都非常不爽,也因为忠于汉室这一点,后被曹操就冷落了好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之所以追随曹操,是因为荀彧识人。他知道方此乱世,只有曹操具有统一华夏的实力,他只是想假曹操之手,借助曹操的影响力,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后,匡扶汉室。他一直在以道德的大棒向曹操灌输忠于汉室的思想,只不过曹操个性太强,野心太大,即便如此,曹操始终没有称帝,取代汉室,这不能不说荀彧确实影响到了曹操。不然,一旦曹操没有了忠臣孝子观念的约束,早已称帝,三国时代会早来上个几十年。
荀彧前期支持曹操,是为保护汉献帝在乱世之中不至于被乱军伤了性命,所以后来又反对将曹操封为魏公,及至于后来的加九锡,最后的路就是步了王莽的后尘,取代汉室,自立新朝,这才是荀彧所担心的。所以,纵观荀彧的一生,目的只有一个,保住汉室,目的确定好了,实施起来当然带有灵活性。展现出来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荀彧。荀彧最后之死,就是因为到了节骨眼上,他的理念和曹操有了明显的冲突,荀彧看出曹操想走王莽之路,但自知无力回天,最后只能蕴郁而终,可叹,忠臣的结果往往如此,历史就是这么爱开玩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荀彧是位无双国士,起初他对曹操的期望值很高的,起初的想法是狭天子以令不臣,希望曹操能匡扶汉室,后来曹操夺得荆州,欲进封魏公,荀彧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让曹操很不高兴被贬至寿春,此时的荀彧已经感觉到曹操要篡汉,但是又不能明说,荀彧自幼学习儒家,深知一仆不事二主,另外自己深的曹操信任和重用,即便离开曹操也没有人会用他,所以最后忧愤而死,也有一说是服毒自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可能被蒙在鼓里,毕竟曹操曾言表过自己的志向,是想学卫青、霍去病。可能让荀彧觉得只要帮其稳定了天下大势,他定不会谋朝篡位。事实上曹操至死没有称帝。
上一篇:猫咪想要胖脸该怎么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