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自称汉皇帝?
匈奴,单于,汉朝匈奴人刘渊为什么自称汉皇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匈奴的后人和汉人长时间的融合,已经和汉人相差无几,也取了汉名,由于祖上和汉人和亲,于扶罗也开始自诩为汉室宗亲,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刘豹。
于扶罗死后,他的弟弟继位,封刘豹为左贤王,后来曹操横扫北方,将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左贤王刘豹为左部首领,他的儿子就是刘渊。
刘渊既有着匈奴人的威猛,又有着汉人的博学多才,他最喜欢都《春秋左传》《孙吴兵法》等书籍,这对一个匈奴人来说实在是太不简单了。
刘渊是作为匈奴部落的人质羁押居在洛阳,被监视居住,空有一般武艺得不到施展,司马炎多次想让刘渊去平乱,但都被大臣们阻止了,他们认为刘渊是异族,必有反心,因此刘渊一直被闲赋在洛阳。
司马炎去世后,惠帝 司马衷继位,成都王司马颖由于得罪了贾南风的侄子,儿被下诏镇守邺城,他早就听说了刘渊的威猛,就启用刘渊为甯朔将军,调到邺城以供自己使用,司马炎可能不知道,他的此举无意间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八王之乱”爆发后,司马家族同室操戈,中原大地血雨腥风,公元304年,司马炎挟持了晋惠帝到邺城,也想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
此时,幽州大都督王浚与司马腾率领凶悍的鲜卑骑兵大举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司马炎吓得尿浠,准备带着惠帝离开邺城逃亡洛阳。
刘渊见此情景,知道绝好的机会来了,便自告奋勇地对司马颖说,他们来势凶猛,以我们的力量是无法抵挡的,不如让我前去匈奴五部调兵,前来共赴国难。
司马颖知道匈奴兵的强悍,是可以抵挡住鲜卑人的,自己称帝还是有希望的,他看到刘渊如此的忠心,就高兴的答应了他立刻前往左国城搬匈奴兵。
其实,刘渊这么做是有隐情的,表面上看他在外漂泊多年,但他一直与匈奴有联系,现在终于蛟龙入海、虎如深山,回到了自己的地盘,眼看着中原大地乱成一锅粥,匈奴五部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前匈奴先人与汉室乃兄弟关系,休戚与共,而汉朝灭亡以来,匈奴人被魏晋视如奴隶,匈奴单于只有虚号却无寸土的基业,从王位降为普通的百姓,如今司马家族骨肉相残同室操戈,天怨人怒,这正是匈奴复兴的大好时机,于是各部首领推举刘渊为匈奴大单于,以离石作为匈奴给部的都城,迅速召集了五万多兵马。
刘渊前脚刚走,司马颖随后就带着惠帝逃回了洛阳,邺城落入到鲜卑人的手上,刘渊打算信守诺言,调集人马前去攻打鲜卑人。
手下的人立即劝阻他说,晋人视我们如奴婢,如今他们骨肉相残,我等何不坐山观虎斗,鲜卑、乌桓和我们匈奴都是一条战线上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晋人,如今晋朝命数将尽,我们不如取代它。
其实,刘渊本也不想去救司马颖,经将士们这一劝,正中下怀,点头称是,将士们乘势劝他以大单于为号令,重建匈奴帝国。刘渊说,既然我是汉室宗亲,如今大汉已经灭亡了,就由我来把汉朝的大旗重新举起来,这也合情、合理、合法,现在这种天下混战的局面,更让人思念稳定数百年的汉朝,从今以后我们就用汉朝的国号远尊后主刘禅,以收取民心。
饱读诗书的人就是不一样,逻辑简直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公元304年,刘渊在左国城自称汉王,将自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供如宗庙,追谥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
刘渊打着以“兄亡弟绍,光复大汉”为名义,果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晋朝民众前来归附,就这样,刘渊建立了第一个胡人在中原大地上的国家--汉国,从此开取了五胡十六国的黑暗时代。
刘渊定国号为汉,一来可以说是他的个人志向,想像刘邦一样一统中原,留名青史,二来胡人入主中原,这在之前还是从未出现过的,建国需要人口,如果打着匈奴人的旗号,排斥汉人,则统治基础(人口)太小,力量太弱,容易被其他部落吃掉。
刘渊为了稳定人心,就要找个托词,证明我不是异族,我是名正言顺的汉室宗亲,曹魏篡汉,晋朝篡魏,他们都是伪朝,我才是正统。
千万不要小看名正言顺的作用,如果你的实力能够碾压天下,当然说什么都对,但如果不是的话,那还是花点心思“借壳上市”吧。
公元310年,在位仅六年的刘渊病死,被谥为光文皇帝(对应了刘秀的光武),又过了六年,长安城被攻破,晋湣帝投降后遇害,西晋最终毁在了汉国的手上。
事实上,这个汉国存在的时间并不算太长,经历了一番内乱后,刘渊的儿子刘聪被杀,侄子刘曜夺取了帝位,汉国的名号没有以前那么好使了,也没人慕名而来,刘曜就将国号改为赵,史称前赵,汉国的历史就此打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渊是西晋时期的汉化匈奴贵族,祖上是大名鼎鼎的匈奴冒顿单于。在白登之战后,汉匈议和,冒顿与刘邦结为兄弟,刘邦也送宗室之女以公主身份同冒顿和亲。由此,冒顿的后人以刘为姓。
匈奴部族经过汉朝的持续打击,到了东汉末年时被曹操归化为五部,已经不复当年雄风。刘渊的父亲刘豹是匈奴的左贤王,后接管匈奴左部(匈奴五部之一),刘渊的家里还是有些势力的。当时匈奴五部主要居住地在今山西省境内。
刘渊自小好学,并评判前人不足:“每次看书时,都禁不住瞧不起随何、陆贾的缺乏武功,周勃、灌婴的缺少文才。”由此可见,刘渊所追求的是文武兼备。事实上也是如此,不仅有学问,而且弓术特别出众。看来功业都是建立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之上啊!
刘渊曾被人推荐给西晋武帝司马炎,说他的武功才干远胜西汉名臣金日磾,司马炎也很欣赏刘渊,准备委以重任。有臣下劝谏,刘渊是异族,难保没有异心,如果太过重用,将来怕是难以控制,武帝听后默然不语。后来鲜卑部秃发树机能叛乱,准备任用刘渊匈奴部人马平乱,再因臣下进言劝阻,晋武帝放弃任用他的想法。匈奴虽已分为五部,但如给予适合的条件,势必会野蛮生长,对于这一点,西晋朝廷也是甚为忌惮的,这一担心到了晋惠帝时,变成了现实。
晋惠帝无能致使“八王之乱”,司马家族各系相互残杀,轮番掌国。面对着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匈奴部族内部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密谋推举刘渊为大单于,表面上支持成都王司马颖,实际上要图谋不轨。
司马颖被司马家其他派系征伐,未按之前同刘渊商量好的固守邺城(河北临漳),而是挟持天子逃往洛阳。刘渊听闻大怒:“司马颖不听我的,往相反的方向溃逃,真是蠢才一个!”部下趁机劝进自立门户。刘渊说道:“谁来当皇帝也不是固定不变,谁有德行谁来做。”他的观点类似于陈胜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西晋腐败无能,兄弟骨肉相残,变天的时机到了。
上一篇:网络推广费用是如何计算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