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隆中有南阳明清地方志的承认,卧龙岗有吗?
南阳,襄阳,卧龙隆中有南阳明清地方志的承认,卧龙岗有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客观地讲,宋代诗人咏吟襄阳隆中的诗要多于南阳卧龙岗,其中原因,大概和有宋一代一半的时间是偏安江南所致。而其后的元明清三代则大不一样,《卧龙岗志》收录有三代171人的咏吟南阳卧龙岗的诗作,《隆中志》则仅收录有29首诗作。可见,凡国家统一之时,文人和官员对两地诸葛亮纪念地的认知总是南阳重于襄阳。不过,这个时期追思、歌颂诸葛亮的诗文虽数量较多,但多为“发思古之幽情”,“触景生情”而已,其在旅游宣传上,可以使游客兴趣盎然,但于躬耕地之学术研究上,并无太大的史料价值。不过,这种状况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逐步提高,以及当时人们对两地诸葛遗迹的认可,虽有分歧,但基本上是各说各话,没有出现针锋相对的论证和解读,也没有所谓社科院历史所认为的“历史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岗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的现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古人用的是“陇中”或者“垄中”,三绺庄稼称为一垄,是“陇亩之中”的简称,白话来说就是田间地头,符合诸葛亮当时躬耕地处境。所谓隆中只是襄阳人的碰瓷之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在网上都烂了大街了,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诸葛亮躬耕地的研究再起高潮.在弘扬历史文化的今天,开展躬耕地研究应该本着廓清历史迷雾,还历史本来面目的目的来开展学术活动,而不是自持陋见,信口开河,摘抄粘贴,无事生非,互相攻击,腌臜腹黑,甚至满脸陶醉地意淫。
历史的问题,交给历史学家去解决。经济问题,各做各的宣传,各做各的生意。
这是最后一次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哈哈哈,自己选择性失明就以为别人也会选择性失明?跟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
大家看看截图,看看提问者的嘴脸就明白了,禁止跟自己声音不一致的人的评论,这样就看不到跟自己声音不一致的言论,这跟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
真相从来不怕被怀疑,只有谎言才害怕被揭穿。@飘逸的历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争近两千年,却没有答案,原因是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史籍记载混乱。
其实最初是蜀国老百姓怀念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坟墓不好找,于是老百姓就随便到处祭祀。有习隆(估计是习凿齿的祖宗)等上书后主刘禅,说与其让老百姓野祭,不如政府正式修庙来祭祀。于是官家豪族开始修庙拜诸葛亮。
习隆习氏一族終于汉蜀,因为光武帝刘秀与襄阳习家有旧恩,所以习家在襄阳为诸葛亮制造故事也是正常的。到习凿齿治史,襄阳邓州归晋,其渴望政府如诸葛亮一样北伐,敬仰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样蜀国旧臣黄权归降魏国,为南阳地方官,建庙祭祀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
到底是习家所称诸葛亮耕作之地是真,还是黄权所称诸葛亮耕作之地是真,正史没有记载,估计已经不好考证。不过自从习凿齿认准襄阳隆中为诸葛亮躬耕地之后,历代沿袭,再不做考证。比如《水经注》沔水记载,也是依靠习凿齿等说曾经见过诸葛亮家旧宅而说,沔水东流经诸葛亮旧宅南。称其山为隆中。
首先《三国志》记载诸葛玄与刘表有旧,居家投奔刘表,这个说法不可靠。诸葛玄先投靠袁术,袁术大本营在今天南阳市宛。袁术与刘表貌合神离不是一家人,后来袁术落败,更不可能收留诸葛玄一家。所以诸葛玄如果有落脚地,一定在今天的南阳市,不可能在襄阳。但是随着曹操南征,诸葛亮在襄阳呆一段时间是有可能的。
其次,虽然习凿齿坚持诸葛亮旧宅在隆中,何故今日襄阳隆中古籍不多,多靠文献支撑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一直是岳飞心中敬慕的英雄,早就有心拜谒,在公元1138年8月14的这一天,南宋名将岳飞抗金北伐路过南阳,便到卧龙岗拜谒先贤诸葛亮,时逢天阴下雨,便留宿在卧龙岗,夜深人静的时候,掌灯观看了武侯祠内历代文人墨客、雅士所赞诸葛亮的碑文石刻,当他读到留在壁间赞颂诸葛亮的诗词文章及前、后《出师表》时,感慨万千、夜不成寐,一直坐到第二天天亮。天亮时,武侯祠道长给岳飞敬茶时索字,岳飞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于是挥泪手书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写完之后,岳飞那种郁闷之情才稍稍得以舒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