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战国有名的四大公子中信陵君的名声最大,为何却得不到重用?
魏国,秦国,国君有人说战国有名的四大公子中信陵君的名声最大,为何却得不到重用?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人说战国有名的四大公子中信陵君的名声最大,为何却得不到重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战国四公子指的是战国晚期四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除了春申君之外,其他三位都是王室后裔。四公子以礼贤下士,广罗门客著称,并且都曾执一国之权柄,甚至合纵抗秦,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传奇的笔墨。
战国四公子中以信陵君魏无忌才能最为突出,特别是窃符救赵的故事流传千古,广为后人传颂。但信陵君以后一直为魏王所猜忌,最后在酒色中郁郁而终。那信陵君为什么却得不到重用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功高震主,高处不胜寒了。
首先,他窃符救赵后,因为违背了魏王的旨意,长期居留赵国。在赵国得到非常高的礼遇,赵王为他封邑,平原君代之如上宾。可以说他在赵国人心中就是救星恩人,超过了魏王。
其次,秦国听说信陵君不在魏国,立即起兵攻魏,魏国眼看要玩完。魏王不得已,只好请信陵君回国抗秦。信陵君回国后,号召各国结盟抗秦,韩、赵、楚、燕各国立即响应,信陵君率五国联军大败秦军,秦国只好闭守函谷关不出。这说明信陵君在各国中声望极高,名冠诸侯,再加上有两败秦军的功绩,魏王肯定更是羡慕嫉妒恨了。
第三,秦国知道信陵君是他们的死敌,所以拿出重金收买间谍,在魏国造谣信陵君要谋反,甚至给信陵君写信问他什么时候做魏王。这让心胸狭隘的魏王更是受不了了。
信陵君尽管最后没有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酒色中惋惜的郁郁而终,但他的故事,他的名望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就连刘邦都仰慕不已,曾数经大梁祭祀信陵君,并为他安排守墓人,年年祭祀。
英雄不以成败论之,固然信陵君是一个最重失意的悲剧英雄,但他是无愧于四大公子之首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战国四公子,地位一致,都受爵封君,但是否被重用则看是否担任相位。
最受重用的是春申君。春申君黄歇,唯一不是宗室子弟的,担任相国二十五年,其门客也最富(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封地也最好(初封淮北十二县,后改封江东)。春申君担任楚相第二十二年,合纵攻秦,楚为合纵长,至函谷关,败北。司马迁评语:初……何其智之明也!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其次是孟尝君田文。其父相齐十四年,才得到封地薛邑,后被田文继承封地。田文两次为质于秦,秦昭王因其才能欲任为秦相,诸臣劝昭王杀田文,田文逃跑,是故有“鸡鸣狗盗之徒"成语典故。又有“狡兔三窟”的典故,收买民心。王勃称“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实际上田文心胸狭窄。田文为齐相前,从秦国逃回时过境赵国,因赵人嘲笑他身材眇小,怒杀数百人,灭一县以去。后湣王受谗言,免田文相,以秦国亡将吕礼相齐,吕礼嫉害田文,田文遂邀秦相魏冉攻齐,吕礼逃亡。齐灭宋后,湣王再次猜忌田文,田文逃到魏国,担任魏相,竟联合秦赵燕,四国伐齐,湣王逃至莒城而死。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田文绝嗣。司马迁评语:好客自喜。
其三,平原君赵胜。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典故有“毛遂自荐”。平原君生于忧难之际,其一生的事业就是救赵。赵胜是信陵君的姐夫,所以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评语: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使赵陷长平之战)。
最可悲的是信陵君无忌。《史记》列传中称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独称无忌为魏公子,因其长期流亡在外,无君之实。无忌居赵十年,秦攻魏,魏王乃迎归无忌,拜为上将军。无忌合纵五国之兵,击败秦将蒙敖,驱秦军入函谷关。秦用反间计,魏王遂使人代公子为将。无忌一生未能为相,作上将军仅一时,后郁郁寡欢,酒色四年而死。司马迁评语:名冠诸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信陵君在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件事是窃符救赵,这件事给了信陵君极大的声望,相较之下,魏王就显得有些不堪。
窃符救赵这件事不论是非对错,对魏王来说,就是目无兄长,就是挑战权威,这两条破坏了兄弟和君臣两种情分。何况他们还是异母兄弟,看多了后宫戏的你应该明白。
救下赵国,信陵君害怕魏王问责,就在赵国住下了。十年后,秦军攻魏,魏国实在抵挡不住,魏王请他回去。他起初还摆谱,后来虽然回去领军,但明显内心害怕和不平。
后来信陵君合纵连横,打败秦国,这又给了他无比的声望,他登上人生巅峰。秦国认识到信陵君的厉害,派人离间他和魏王,说天下人只知信陵不知魏王。
一个王,最怕的就是有人对他造成威胁,这个人还和他有一样的正统性。于是便收了信陵君的军权,从此弃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信陵君是魏安僖王的弟弟,宗室既需要依靠又需要防备。
在中国古代宗室问题一直令君主头疼。自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对宗室的态度就陷入两个极端。
曲沃代晋后,晋国就有了驱逐群公子传统。公室衰弱大臣就变得强势就有了6卿专权。最后变成了赵魏韩三家分晋。
公室太强就有了鲁国的三桓专鲁,后来的司马氏的内战就很好的说明了公室太强对于君主也不是好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