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将知行合一的“知”解释为知识,对不对?
知识,良知,自己的有人将知行合一的“知”解释为知识,对不对?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致的。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要相辅相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么解释不够全面。但我认为,解释成什么、解释得好不好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仍然是“行”。用小平同志的话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比如,这个人把“知”解释为知识,那么只要他在学到知识以后去实践了,哪怕他的理解和解释有偏差,他也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迈出了踏踏实实的一步。
而有的人,或许对“知”的理解很深入、很到位,从知识、认知、良知、道德、意识等角度都分析得非常完美,可是他没有去实践,解释的再好有什么意义呢?又怎么能算是真正懂得了“知行合一”呢?
好了,回到题目,谈谈我对“知”的理解,不到之处请指正。
一、王明阳之前的先贤对“知”的阐述,可以理解为“弄懂道理”,手段主要是“学”。
傅说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弄懂道理难吗?付诸实践才难。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中学和思组合起来就时“知”,学懂道理重要,而行动更为重要。
荀子说:“知明而行无过,知之不若行之”。懂道理不如去实践道理。
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先学懂道理,然后在行动。
这些观点中,知和行都是分开讨论的,特别是朱熹的理学被推崇后,“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知为先”上,虽非朱熹本意,还是有很多人把“知未到”作为不实践的借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王明阳的心学,正是针对这种弊端提出的。
二、王明阳对“知”的阐述,可以理解为“体悟良知”,方法主要是在行动中“悟”。
他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本就是一体的。“知”不必先去学,只要凭着良心、排除私欲去实践,就能悟到“知”。比如:不用先去学怎么对百姓好,只要诚心去做对他们有益的事,自然就能悟到了。
可是这同样有弊端,就是很多王明阳的学生只重实践,而疏于学习,又没有他那样的天赋异禀去“悟”、去总结和升华,心学自然很难得到发展壮大。
后来日本为什么能把王明阳的心学玩出花来?其实是日本人“虚心向强者学习”这个特质,补上了心学不主动学习的短板。
再回头看看明朝年间:
西方人正在研究科学,大航海方兴未艾;
中国人尊崇程朱理学的,把“格物致知”挂在嘴上,却对当官的学问趋之若鹜;
尊崇明阳心学的,主张从“心”这个根本去体悟外部世界,却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深究。
最终的结果就是,研究轮船大炮的,甩开了研究当官、研究做人的。
三、后来人站在先贤的肩膀上对“知”理解,未必更深刻,至少更广泛。
有的理解为一个名词,比如知识、见识、认知、良知、道理、道德……
有的理解为一个动作,比如获取知识、感悟道理、理解理论、明辨是非……
但还是开头时那句话,“知”解释成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否照着自己的解释去“行”了。
以上浅见,偏颇之处请指点,如果赞同请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知行合一中,知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知或真理,知真知假和知道可不可行的知识,二是指良知或良心,知善知恶和知道该不该行的知识。如果知识是指这两种知识的总和,那么知就是知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呀!没有知识怎么实施行呢?那不是盲无目的的行吗?知者:以矢量的严谨解剖口字,即东西南北,春夏秋冬,绕土而行。其名五行,金木水火土,天人合一,心肝脾肺肾五行相生相克,随时空而运,此乃知字涵义博大精深,汉字是祖先用以传承信息的载体,只有解其汉字精华才能承传祖先遗留的信息。知行合一言简意深,有缘者得之为福,无缘者强行之为祸。修身养性者谨慎之,不可不知而强行是祸而非福,知者行之长寿延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也可以这么说,这只是“知行合一”的俗谛。“知”的本意是良知,是吾人本体的状态和功能,是我们固有的,是不需要外求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