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到法院立案时,有法律规定必须提供被告身份证号,没有就拒绝立案的要求吗?
被告,法院,信息到法院立案时,有法律规定必须提供被告身份证号,没有就拒绝立案的要求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据说当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时要规定起诉需要被告身份证号码,但被中国律师协会建议会加重当事人负担,取消了被告身份证号码的规定。
山东省法院立案,不需要提供被告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日和联系电话等。但要求提供被告姓名、住址。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自己又无法取得被告身份证号码,可以向记者、上级政府法院反应,或者请律师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一对夫妻,共同开了一个个人独资公司(没有注入资金,其实就是经营部),妻子为法定代表人,但没有经营,操作,财务,管理权(其实为公司挂名)。丈夫是公司监管,实际操作,有经营,财务,管理的权利。在外签订合同,都是以公司,法定代表人名义,签订合同。
发生纠纷后,只能以公司名义起诉。判决书移到执行局,执行局在网上查询后。认为该公司确实是空壳公司,没有任何可执行的东西。因此认定这份判决为“执行不能”,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执行局既不能将法定代表人列入被执行人,也不能将法定代表人丈夫列入被执行人。所以你这份判决书,执行局无法执行。其实不是执行难,执行不了,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个老赖,他早就想到了。而且一般都会提前转移,法定代表人,让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当,判归判,执行时肯定执行不了。法律法规叫“执行不能”而不了了之。把房产,银行帐户,车辆,交易股票等等,都可写人家的名字。执行时查不到任何财产,法律法规上称无财产可供被执行,最终还是认定为“执行不能”导致判归判,执行归执行。法律文书依然一纸空文,而且法律法规规定,申请人要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可想,申请人到那里去找被执行人财产呢?作为法院又不可能去实地(被执行人处)进行调查,只是在办公室电脑上查询一下,后认为被执行人没有财产,这确实无法执行。对被执行人来说,明知法院会通过网络查询,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差的被执行人等着你来查询吗?因此法律就出现一个规定,无财产可供执行,为执行不能而终止执行。这句话成了名副其实的护身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般民事诉讼中,并没有法律规定原告必须提供被告身份证号码,只要提供被告姓名,性别,住址,单位,联系方式即电话号码,即巳是有了明确的被告人,现在电话号码都是实名制的,电话号码已与身份证及人面识别验证捆绑在一起了。电脑上只要输入电话号码,立即就会显示出该号码的个人身份信息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必须提供被告人身份证号才能受理立案,规定的起诉条件是:具有明确的被告。
而在现实司法实践中,许多法院对这条过度解读,延伸到必须具有被告人的身份证号,或者必须具有被告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以此来确定原告所提交的被告信息是否符合“具有明确的被告”这一立案条件。
01
为什么许多法院要这样解读呢?
每个公民从出生开始就具备了唯一的代码,而这个代码就是他的身份证号,区别于其他任何的数字记载。因为身份证号的唯一性,同时在公安机关的户籍登记系统里面,如果能知道身份证号,可以很快就查出当事人的基本完整信息。
而如果只知道名字,因为全国同名人数众多,甚至有的名字有几万个同名,很难快速或者准确的确定究竟是那一个人。同时在经济往来和社会活动中,许多人的名字记录的是口语化转述,并不准确,还有的人甚至使用假名,所以姓名的个性化特征很难与其他人完全区分开来。
所以,许多法院要求身份证号,就是为了让原告准确的确定被告人的身份,确保法院能正确找到人并送达文书。
02
如果没有身份证信息又该怎么办?
身份证信息虽然非常重要,但从目前的立案登记制的实行来看,立案的困难和阻力比以前小多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立案难的问题。
而就你所说的法官一定要求这个信息,其实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只有你能提供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已经可以基本确定被告的身份。法院通过上述地址足够能找到被告,并送达相关诉讼文书;应当视为已经符合具有明确被告的条件。
如果法院的立案法官坚持还是要提交,你可以向其上级领导投诉,或者向法律的信访和纪委部门反应情况,举报故意设置立案障碍。
03
当然也可以请求法院的按要求去调取相关身份信息
就目前的网络化社会来看,许多地方都用到个人实名身份信息,比如电话登记,网络聊天工具,工商登记,甚至婚姻登记,银行登记信息,公安的户籍系统都会有被告人的实名身份信息。
如果你知道电话,微信号,被告注册的公司,银行账号和户名,原则上是可以调取出相关的信息的。而要调取信息自己是没有权利的,但可以委托律师去调查取证,或者法院要求你补全信息时直接向法院申请调查令,这样获得信息后补充就行。
结语
目前的司法环境和法治氛围,故意为难立案当事的情况会越来越少,遇到特殊情况我们可以获得救济的方式也很多,只要多想想办法,多思考方式,一般在信息化的今天,获取一个人的身份信息相对来说容易得多。
上一篇:中华五千年文明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