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影视发展黄金期会经久不衰吗?
电影,产业,影视影视发展黄金期会经久不衰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电影博物馆内展出的电影《甲午风云》中轮船海战的模型道具
这期间出现了中国电影发展中长达17年的黄金发展时期,电影放映屏幕从1949年的400余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到1965年,国内电影产业共发行放映1213部长短影片。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财政拨款下,这时候的电影产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
虽然在1965年因为“四人帮”,电影产业陷入凋零,各个电影制片厂再无新作品产出。但1949年至1965年,在国家对电影产业的大力扶持下,中国电影从无到有建立了一个完备的电影生产工业链,出品了大量在今日看来都很优秀的故事片,这17年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粉碎“四人帮”之后,1977年电影产业开始逐步复苏。在政治上,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之前17年的文艺路线是基本正确的,纠正了文革时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观点,重申要坚决执行“双百”方针。
在各个国有电影制片厂获得大量财政拨款之后,电影产业重新焕发出生机。1980~1984年,中国电影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平均人次在250亿人次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快速恢复的新时期 。
有数据显示,1980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留给或者拨给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资金是9.372亿元,加上1981年和1982年的留成,根据财政部文教司历史数据显示,这时候给电影产业的留成拨款约有13亿。
这期间拍摄了诸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优秀影片。
可以说在“双百”思想的指导下,国内出现了一批现在看来尺度都很大的探索性影片。《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就是得益于“双百”思想才能制作出品的。
《霸王别姬》剧照
1987年“摄制重大题材故事片资助基金”成立后,从1987年至1994年,共投资了6部影片,总投资额为1005万元。
1991年成立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之后,在1994年投资1000余万元拍摄了8部影片,1992年投资2000余万拍摄了19部影片。
这期间由于人民收入水平提升、低廉的票价,再加上人们对精神食粮的渴求以及其他娱乐方式极度匮乏,看电影的人数和票房收入节节攀升。到1991 年达到顶点,这一年中国电影年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人均年观影10次以上,这个记录直到2004年才被打破。
可以说,在第一阶段电影的国有资本时代,所有影片的制作投资均为各个国有电影制片厂,各个导演和从业人员都是隶属于制片厂的国家工作人员,而观影人次和市场,在这期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民营和海外资本时代
走向市场化繁荣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
这个时期,有限的国有资金已经不能满足电影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外来资金的补充。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业的投融资政策相继出台。政策的放开促使系统外国有资本、民营,社会资本、海外资本纷纷涌入,电影业的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中国的电影业开始走向市场化繁荣。
这一决策让各个国有电影制片厂自负盈亏,民营资本得以进入,电影产业由单纯的财政拨款的政府扶持阶段,开始进入到全面的市场化阶段。
特别是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出台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技术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后,通过一系列的政府政策的指导,对入不敷出的国有电影制片厂实行了破产。可以说,民营资本进入,标志着文化产业由政府推动变成了市场化发展阶段。
在各大国有制片厂向民营资本融资的阶段,根据1993年的统计数据,1993年共生产电影154部,民营资本投资、参与拍摄的有81部。
1994年底,北京嘉实广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华谊兄弟公司也在这一年成立。民营影视公司正式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嘉实文化成立后,先后推出了《影视新干线》《娱乐特快》等电视栏目,覆盖范围超过了200家地方电视台。华谊兄弟则投资导演姜文和冯小刚的电影作品。
这期间很多电影投资是以海外资金为主,民营资本只占据一小部分。海外资金主要来自欧美日国家和香港地区,比如这个时候大量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电影投资都是来自于此,国外电影资本在这个阶段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仅次于国营资本的经济力量。
比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合拍片,比如《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菊豆》《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东邪西毒》《宋氏王朝》等影片,此外,像贾樟柯、娄烨等第六代导演拍摄的影片资金不少也来源于海外资金。
《东邪西毒》海报
但在这期间因为政策的摇摆,如在1995年,广电颁布了影视制作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其中第五条规定个人和私营企业原则上不设立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单独或境与境内组织和个人在我国合作设立经营机构。这一政策,导致民营资本和海外投资方不敢再贸然投资电影业,纷纷减少了对电影的投资。
从1996年开始,电影的数量逐步减少,到199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历史最低记录,年度票房只有8亿元。
电影产业持续衰退之下,政策又一次推动了民营资本进入电影产业。1996年3月23日,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提出推进影视一体化,拓宽电影资金渠道等四项政策。
这种情况下,民营影视公司纷纷成立。1996年,北大华亿影视文化公司成立。1997年,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博纳文化公司成立。
不过在这一时期,民营电影公司只能参与联合投资,凭借资金参与到电影的拍摄中,只是一种单纯的盈利行为,这时的电影产业对于民营资本来说还不是一个可以完全进入的成熟产业。包括当时《甲方乙方》这部电影,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出品方是1997年由国有资本成立的紫禁城影业。
1997年的《有话好好说》则由新成立的民营公司华亿发行,影片口碑非常不错,华亿也获得了不错的投资回报,这是民营电影企业第一次独立参与电影的发行。
《有话好好说》海报
之后的电影政策改革是对民营资本逐步放开的过程,加大电影产业的融资能力,电影产业开始在这一段时间掀起去国有化进程。
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科学地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明确阐述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一决策是监管部门对于电影产业深化改革,明确以市场为主的意见性指导文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