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影视发展黄金期会经久不衰吗?
电影,产业,影视影视发展黄金期会经久不衰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影视发展黄金期会经久不衰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看,随着科技发展,娱乐项目增多,而影视行业娱乐性更多一些,那么将来原本影视行业的蛋糕势必会被其它高科技的娱乐项目占领一些,但是影视行业已经在人们心中扎根,即使有其他娱乐项目,影视行业依然会占先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不太可能的。物有成住坏空。至于好坏,一要看大的经济形势。二要看某一类影视作品的发展情况,包括受众口碑和市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正式娱乐发展高峰期,其他的行业都不景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两年在单片票房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年度总票房不断突破新高的情况下,电影行业却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奇怪现象:一边是票房创纪录的新高,一边是资本纷纷逃离电影行业。
而在电影行业投资中也出现了二八现象,二成的电影拿走整个行业80%的盈利,没有头部精品内容的公司难以盈利。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表示,资本已经在撤离电影行业,在未来两年,中国至少要有3000家影视公司倒闭,甚至可能更多。
王长田先生发言不久,在明星阴阳合同、偷税漏税引发的行业震荡中,超过90%的影视公司股价呈断崖式下跌,影视龙头华谊、唐德、慈文等公司的市值,更是极度缩水,有的甚至不足巅峰时期的2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为包括霍尔果斯在内的几大影视税收优惠地区开始纷纷调整税收政策,一些需要补缴大量税款的中小影视公司被迫倒闭。受政策波动影响,不少影视项目停工搁置,横店剧组撤离,影视基地一片萧条,群演们无戏可接......
这仅仅只是开始。随着各个上市公司的债务到期的临近,不久后在影视股上,很可能出现影视公司因债务到期退市,资金链断裂的影视公司宣布破产的情况。
但是,引发行业寒冬的主因并不是因为阴阳合同的曝光,而是这几年影视行业资本变化的原因。影视产业是一个生产值很小的行业,整个行业现在的总产值一年不过500多亿,一些几千工人的大型制造企业创造的GDP都比整个影视行业总体都要高,这就注定了影视产业严重的依赖资本,也是需要大量资本推动的一个行业。
我们通过对影视行业背后的资本变化的研究,似乎能够对寒冬之后行业会如何走向,找到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
国有资本时代
经典影片集中涌现
电影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电影行业发展也深受政府出台的投融资政策影响,电影市场也呈现出一种从国有到民营的发展历史。
在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完全处在政府的控制中,国有投资成为电影发展的绝对主力。
在建国之后的上世纪50年代末,根据中央对文化行业的发展指示,地方每个省都有一家电影制片厂。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上海长江电影制片厂、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业公司、国泰影业公司等8家私营电影企业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一度国内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
随着优秀影片的不断涌现,峨眉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等逐渐成为中国当时最出名的几个电影制片厂。
建国之后的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解放的《桥》开始,相继拍摄制作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影片。
电影《白毛女》海报
到1957年,电影管理部门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双百”方针之后,电影制作已经由每年10余部提升到40余部,这一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
在1959年,电影产业在国有资本的推动下,达到了一个繁荣时期,出品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
受“左”的思潮冲击下,加之3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电影行业出现了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
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在1961年得到了改变。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在1961年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
这一举措使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优秀美术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