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方腊拥众百万,纵横北宋东南半壁,为何还是被剿灭了?
方腊,北宋,起义军方腊拥众百万,纵横北宋东南半壁,为何还是被剿灭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小说当中的方腊起义并没有详细描述该政权的版图,不过在历史上,方腊的巅峰时期基本具备了“称霸江南”的标准!一度席卷江南四省,占据六州52县,连浙江的重镇杭州也被一举攻克,兵力更发展到百万之多,大有占据江南与北宋分庭抗礼之势,以至于宋徽宗将压箱底的、战斗力最凶悍的北宋十五万大西兵团从西北前线撤回,紧急开往江南平叛。
不同于小说中被夸大的宋江起义,在正史中被张叔夜千余死士就给予了摆平!方腊起义可是实打实的差点撼动北宋统治的起义。可偏偏如此迅猛的起义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遭到北宋集团的镇压,上百万农民起义军更是在一年之内就直接灰飞烟灭,这中间出了什么岔子?
方腊失败的转折点,主要在于当方腊势力范围达到巅峰状态时,北宋集团紧急选择将在西北前线的15万大军调往江南用于镇压方腊起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将上百万方腊起义军杀的片甲不留,可一年前还横扫江南的方腊起义军,为何又迅速败得如此惨烈?
事实上,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都发生过的一个怪现象,起义爆发初期,农民军的战斗力异常凶猛,发展也极为迅速,甚至一度以无敌的形象存在,但在迅速扩展的同时却又经常在短时间内就走向下滑,甚至在不久后就遭到镇压。
例如陈胜吴广起义,发展初期规模高达数十万,但不到半年时间就宣告失败。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苦心酝酿十几年,直接就是几十万人的暴动,结果也仅仅九个月就宣告失败。很多农民起义,往往都处于这个怪圈中。
而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也较为现实!
农民起义的爆发特点,主要在于贴合大众,利用国内的矛盾迅速的发动组织,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获得大众的共鸣和声援,因此在起义爆发的初始阶段,参与的群体有着极大的范围,例如方腊起义,利用北宋宋末年的政治腐败以及从全国各地运送花石纲带来的民怨,大范围拉拢江南民众,一时间广大基层群众纷纷参与支持,仅十天时间就达到数万规模,三个月后各地参与人员合计更达到百万之多。
可通常也在这个时候,农民起义的限制因素也暴露了出来,百姓有百姓的日子,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选择拿起武器造反,所以在这一时间,一旦国内矛盾降低甚至生活发生好转,那老百姓的反抗意识也会越来越薄弱。造反是为了生活,活才是追求的目标,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有人轻易走向极端。
所以历来的农民起义都会有一个常见现象:参与的人非常多,但真正愿意充当亡命徒的却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而农民军来自于各个年龄段,除了具备真正战斗力的男性青壮年之外,也包含了大量没有战斗力的女性,老人和孩子,这些人起哄充当后勤还可以,但指望他们在战场上发挥战斗力,那是完全不现实的事。
高峰之时方腊的队伍一度发展到百万之多,可除掉没有战斗力的老幼女性,真正能有战斗力的也不过一二十万,且队伍都是匆匆聚集缺乏最起码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人数虽多实际能依靠的却极少。而随着起义的爆发,宋徽宗迫于压力暂时取消花石纲运送,并降低起义区域的经济负担,也造成了很多民众开始走向退缩,毕竟自己能活了,那谁闲着没事去造反?队伍难以扩充,方腊的起义在这一刻已经开始陷入限制状态。
到第二年初,北宋政府15万正规军直接从西北前线开进江南,在完全军事化纪律化正规化的军队面前,方腊这支外表数量庞大,内在却无比脆弱的农民起义军,在武装到牙齿的正规军面前终于露了馅,真正可依靠的十几万青壮年又分布在占领区内的几十个州县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拳头,在北宋军方大规模的镇压下,这场轰动一时的起义只能迅速走向消亡,几个月前还一度想与宋徽宗平起平坐的方腊只能在北宋政府军的追杀下狼狈钻进山洞,等待最后一刻的到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