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该如何学习音乐?
音乐,共鸣,我的该如何学习音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的音乐启蒙是非常早的,可能和有记忆的时间差不多,只有四周岁半。当时爸爸的一个朋友认识一个蛮认真的电子琴老师,推荐让我去学学试试,我就带着儿童的好奇心去学了,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生规划。记得上第一节课前老师用手掌拍了一个节奏让我模仿,可能是看看我的音乐感觉怎么样。我拍成什么样子是不记得了,但就是那一段简单的节奏,让我知道除了眼睛能看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用耳朵听的神秘而美丽的世界。
在那个年代,音乐培训机构少之又少,不像现在这样琴行遍地开花,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没什么花样,就是单一的传统式教学,从基本功开始练,之后尝试考级,弹的也是技术类曲目,家里家长也会催促练习,甚至很严厉的管教。所以说,在学琴初期,我并没有很快乐地享受音乐。这个情况在现在有很大的改善,培训机构因为竞争激烈,越来越注重兴趣的培养和人性化教学了,面向成人和儿童也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大家可以放心。
我在这种严格的启蒙训练中,有了几个非常明显的收获。一个是练成了一双非常柔软灵活的手,可以很轻松地控制每一个手指的活动,尤其左手比一般人要灵活许多。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就是从音乐中获得的满足感,其一来自于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其二也是出于儿童和成人都有的一点虚荣心,毕竟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成为极少数会弹琴的人还是非常受人羡慕的。
第三也是最显著的是对听力的训练。最早练成的技能是听到一段音乐在脑海里立马可以翻译成各个音高的音符,并准确地唱出来,这个技能可能幼儿时期通过不断地听、弹、唱就已经拥有了。我清楚地记得在幼儿园给别的小朋友唱过谱,她问我为什么这样唱,我说就这样唱才顺啊,结果她把doremi打乱顺序随便唱了一遍,说她觉得这样也挺顺的,我就凌乱了,这才知道原来这件事情别人并不能做到。除了能听出音高,曲子的节奏、结构、调性、风格慢慢也能听出来,但这些应该是有个阶段的。爸爸说最开始跟着节奏弹的时候,节奏放节奏的,我弹我的,但现在听到节奏,我的心跳立马就跟过去了。这项技能最主要的好处是,唱歌绝对不会跑调,而且听到的音乐我可以写出谱子,也可以弹出来。其实我对所有的声音都已经非常敏感,能听出各种口音细微的差别,也能轻松模仿一门外语的发音,这除了天赋,后天培养也是重要的因素。
熬过了学习音乐初期的艰难岁月,就可以迈向进阶阶段了。到这个时候,跟我差不多年龄开始学琴的朋友们坚持下来的已经寥寥无几,差不多十里挑一吧,长大以后的他们都会为当初的放弃感到懊悔。只想说,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过人的毅力,当然了,在我们年幼的时期,要做好事情还需要父母的毅力。
改学钢琴一两年后才算进入进阶阶段,当时我已经是个青春期少女了,我开始逐渐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受当时大批文艺影视作品的影响,内心世界也极为丰富。在这个时期,我爱上了流行音乐,逐渐感受到了音乐神奇的魅力,它可以把我带入它所描绘的画面中去,让我成为故事的主角,久久陶醉不能自拔,不再是之前生硬枯燥的技术了。我也喜欢上了唱歌,音准是没问题的,但因为天生小嗓门,不会控制气息,唱的并不能非常打动人心,但我一直在摸索着。对于我一直学习的古典音乐,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接触到一些大师的作品,虽然还不能理解它们全部的内涵,但我能感觉到它们旋律的流畅、和声的优美、编配的绝妙,并且也喜欢它们弹起来的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如果当时不是纯粹按照考级教程来学习,而是多接触一些优秀作品,并注重乐感的培养,效果会更好,这些基本是靠我成年以后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培养完成的。考级得到的成果是有限的,奉劝大家不要过于迷信考级。
读到这里,可能部分家长会担心学习音乐会不会影响学习,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我认为,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知识点并不多,但出题千变万化,要求思维高度灵活,题海战术是不奏效的。也就是说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锻炼脑力比投入时间更重要,而学习一件乐器是一种非常直接、非常有效的脑力锻炼方式,因为十指连心嘛,十个手指的灵活运动牵动着左右脑的活跃沟通。试想,大人练琴尚且感觉到双手配合的困难,别提一个四五岁、思维简单的孩子了,练会一首曲子需要多少神经元建立联系!练琴对思维的培养加上启蒙早,让我从上学开始就觉得自己的脑力是领先于学校讲课的进度的,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完全不偏科,而且并没有投入比别人多的时间,每天放学回家快速写完作业以后接着练琴,然后还有必要的娱乐。后来我的高考成绩排在全省前列,考入了全国屈指可数的名校之一,并没有受学习音乐的任何响。还有,学校是一直设立音乐课的,但因为音乐课不参加升学考试,认真学习的人极少,一般只有我会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这造成音乐知识普及率非常低,不能不说是充满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恶果。
再后来,我来到南方开始了大学生涯,在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里,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安排,我也像飞出笼子的鸟一样开始寻找自己的一片天空。很快,通过和成长在国际大都市的同学们进行交流,我就发现我的视野还不够宽,消息也比较闭塞。我参加了学生会文艺部,那里汇集了各个领域的才艺达人,而我只会有限的几首古典钢琴曲,并不算很厉害。一次晚会中,部长建议我和另一位同学准备一个钢琴小提琴合奏,选一首通俗曲目,结果那位同学想到的我基本都不会,最后总算是找到一首狮子王主题曲勉强演出,着实费了些脑筋,我深深地感觉到应该转型了。
学校的文娱设施还是比较完备的,陆续开放了十几间琴房,我会在那练琴也会从bbs上招学生进行授课,从他们那里,我了解了很多年轻人喜欢的钢琴曲,如久石让、克莱德曼、马克西姆等当代钢琴家的作品,逐渐积累了一些。我发现这些曲子旋律简单,编配也不复杂,但非常优美,刚练熟的时候着实享受了一番,可以说比古典乐曲“性价比”高,因为古典乐曲比较难,练起来很慢嘛。后来还找到一个咖啡厅弹琴的兼职,弹的是三角钢琴,环境也优雅,适合弹奏一些舒缓、优美的曲子,做了三个多月以后曲目量又大大扩充了,要不是咖啡厅太剥削,又恰逢找工作的季节,真的可以长期做了。
当然,流行音乐毕竟是为适应当下的快餐文化而产生的,对我水平的进步、欣赏水平的提升作用有限,心态也容易浮躁。一段时间以后我感觉它们不能满足我进一步的审美需求了,于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又重新拿出之前不敢挑战的一些经典曲目来弹。当我真的坚持弹下来,得到的满足感是快餐文化所不能比的,毕竟经典作品是历经过时代变迁的考验。到现在为止,我一直在追求经典与流行的平衡。
最近一两年,通过和更多琴友的交流,我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专业钢琴师和业余钢琴爱好者的区别是巨大的,我当然只能归于后者。试想十年如一日每天十小时以上专注于练琴和偶尔兴致来了弹一曲,得到的效果肯定是天差地别,如果想进一步提高水平,还是需要跟随专业人士继续学习。
上一篇:在家中养花需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