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项羽兵败垓下后如果肯过江东,真的能卷土重来吗?
项羽,刘邦,乌江项羽兵败垓下后如果肯过江东,真的能卷土重来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垓下之战作为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这次战役,刘邦集团可以说羽翼已丰,项羽再没有实力与之抗衡。
如果我们做个假设,项羽过江逃到江东,那么,刘邦会放过他吗?答案是否定的。项羽逃得了一时,逃不过一世,因为刘邦还是会追杀过来的。做为史上最大规模一次的以多打少围歼战,不要说60万的五路大军,仅擅于征战的韩信率十万大军也足以把江东踏平。项羽想在短时间内翻身,根本没有可能。
项羽是司马迁比较喜欢的人物,甚至不惜用帝王“本纪”的规格来描写他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对他生命的尾声,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那么,项羽被围攻时,曾率精兵成功突围,这说明他本身是打算卷土重来的,可为什么最终又会选择自刎呢?
垓下之战被围攻时,项羽深感大势已去,在送别虞姬后,趁着黑夜从大军中抽调了800精锐骑兵突围,这部分人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江东子弟。由于黑夜,再加上急于奔命,骑兵队伍渡过淮水后,只剩下了一百多人了。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快速追击。项羽他们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因迷路耽搁了时间,被汉军追及,遂即又突至东城。当到达乌江边时,手下仅剩28骑。
根据《项羽本纪》中“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的记载,项羽本身是打算渡过乌江的,然而看着身边仅数几名狼狈不堪的残兵败将,他又万念俱灰、感慨万千,开始感到了犹豫。乌江亭长劝他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十万人之多,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唯独我有船,汉军即使赶来,也没办法渡江。”
从项羽与乌江亭长谈话的内容分析,此时追兵距离还远,项羽完全可以在亭长的帮助下,渡江后跨马东去的。不过,项羽从被围后的慷慨悲歌、到埋葬送别美人虞姬、带八百将士溃围出逃,再到乌江边遇乌江亭长,他内心的思想斗争是持续不断的,而乌江亭长言辞诚恳的一段劝话,让他彻底认清了形势,深感大势已去,气数已尽,于是瞬间让他做出了拒绝过江的决定。
从乌江边亭长的对话来分析,江东虽说有众数十万人,但如果依据秦末战乱时的人口结构,十万之众如果除去女人、老幼,具有作战能力的青壮年估计不会超过2万人。更何况能征战沙场的,基本上当初都被项羽带到了战场上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相当严酷,基本上是靠实力来PK的。可以说,在战斗力方面,项羽不再有与刘邦再战的资本。
其次,当初项羽起军时,是打着“灭秦复楚”的旗号,大批江东子弟背井离乡追随他征战,自然是众志成城,所到之处才有了“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大好局面。而此时的现状是秦政已灭,项羽没有了这面“大义旗帜”,出师无名,难以得到民众响应的。
此外,垓下之战,项羽几乎“全军覆没”的败局实在太惨了。正如项羽所言,八千子弟兵只有他生还江东,百姓会心寒的,他又有何脸面去面对乡亲呢。更何况这些兵卒都是有家室的,甚至还有妻儿老小要扶养,即使项羽想再东山再起,江东子弟会听从他的号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并且由于连年作战,江东的经济实力大幅下滑,甚至普通百姓的温饱都成了问题,项羽即使能召集一批军队,但后勤供给也是很大难题。
项羽是带着“复仇”的角色登场的,所以这就决定了他的历史使命。在战争中,他不是坑杀屠城,就是烧杀掳掠,这种凶残使他丧失了民心,缺乏壮大的机会。
想要坑杀20万兵士,恐怕没有人会坐以待毙。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描述是“羽诈坑杀”。 由此判断,项羽是设计了一套计谋来蒙蔽秦军兵士。据说,楚军先以劳役作掩护,趁着黑夜把秦军赶到新安故城外的深壕里,而后又浇上火油进行烧杀。可以想象,无数的长矛铁枪对准坑内的躯体,疯狂的刺杀,鲜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鸣、求饶和怒骂交织着,那一夜,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哀嚎撕裂长空,惨绝人寰。要知道,这些士卒也是有家庭的。保守估计,如果每一降卒有至亲四、五人,这一坑杀事件就使项羽与百余万秦人结下了血海深仇。
据《项羽本纪》记载,除了坑杀20万秦军降卒,项羽还做下几件滔天罪行:进军襄城时,久攻不下,项羽就威胁说,如果拒不投降就“屠城”,后来果然付出实施,数万秦军全部被杀;进兵咸阳后,杀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绝;攻打齐国时,杀田荣,坑降兵,掳妇女,毁城烧房屋无数。这些事例表明,项羽对战败国从不会有一丝仁慈,他对百姓生命极端蔑视也导致“天下多怨,百姓不附”,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反观穷苦百姓出生的刘邦,则大不一样,比起项羽的残暴,他更喜欢打“感情牌”。比如,刘邦入关后,深感民间疾苦,每每行事,总是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不但约法三章抚慰百姓,还封存国库,重用前秦贤才,深得民心,因此也引来四方豪杰来拜,队伍由弱变强,不断壮大。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历史的不变规律。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暴政。但项羽非但不吸取教训,反而从走以暴制暴的老路,即使过了江东,也注定他必败的历史命运。
楚汉之争中,大小战役数以百计,项羽几乎百战百胜,而刘邦屡战屡败,面对这种“大好形势”,为什么项羽最终又反被刘邦所灭呢?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骁勇善战,“攻定陶”、“拔襄阳”、“杀宋义”、“攻巨鹿”、“霸咸阳”等,这些无疑显示出他的豪气和神勇。然而,他过分崇尚打仗,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不懂谋略经项,最终白白葬送了自己的争霸事业。
项羽虽然在战争取屡屡获胜,但除了掳夺一些战利品外,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他狂妄自大,总认为只有项家军才能打胜仗,其他杂牌军是在“拖后腿”。试想,大小战役中俘秦将士保守估计也有50万人,他如果将这些俘兵收编、分流到自己麾下,这样的战斗力想要取得天下不要太容易哦。然而,项羽却对选择了不是坑杀,就是流放。
在推翻暴秦后,项羽自认为霸业已定,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以至于在鸿门宴上几次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放虎归山。即便身边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纷纷背楚归汉时,项羽也仍然没有意识到刘邦已成为劲敌。直到楚汉两军在荥阳会战时,汉军夺取了齐地,项羽才感到了刘邦的威胁,但为时已晚。
据《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推翻暴秦之后,杀了子婴,烧了秦宫,掳宝货妇女要东归的时候,有人曾劝他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可项羽却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项羽听后大怒,竟然残暴的把劝说者活活烹杀。事实上,这个时候正处于楚汉之争的关键的时期,项羽的衣锦还乡的虚荣心竟让他错失良机。由此看来,性情浮躁的项羽目光短见,在他心中只把“仇秦复楚”看作自己主要的历史使命,而对“平天下”却缺少政治眼光和谋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