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控制了半壁江山,为何不愿做第二个赵匡胤?
曾国藩,湘军,他的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控制了半壁江山,为何不愿做第二个赵匡胤?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5.朝廷不同。赵匡胤兵变时,皇帝才八岁,这是当傀儡的黄金年龄。而清廷有慈禧太后夺权问政,朝廷的势力还很强大。
6.支持者不同。赵匡胤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他行动了。而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想称帝要走的路还很长。况且朝廷对他做足了防范。
7.相同的一点,都是兄弟二人闯天下。赵匡胤有个叫赵光义的弟弟。而曾国藩有个叫曾国荃的弟弟。赵光义弄了个斧声烛影,那么曾国荃呢?
综上所述,既然已经剿灭了太平天国,既然对兄弟们的承诺已经兑现,既然应有的都已得到,就见好就收,为未知的前途去拼,还不如享受现成,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左宗棠跟老赵当时还真不一样,并且还差的不是一点两点。老赵当时啥情况,他当时那可是控制着全国的军队,而左宗棠呢?仅仅只是湘军的指挥者,别忘了,湘军还是张之洞建立的呢,人家跟不跟你叛变,那还两说呢。
再加上湘淮两争,早就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真当淮军是吃干饭的的?不把李鸿章当人了?
还有当时清朝手里还是掌握着自己的军队的,人家又不傻,能让你一个劲的发展势力,而自己没有办法?人家早就防着呢。
再者说了,人家左宗棠那也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家也是忠君爱国之人,人家也没有想过造反
最后想想吴三桂,左宗棠还不如吴三桂呢,咋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曾国藩的家书和著作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三纲五常的观念已经深深的根植在他的心中。君为臣纲,所以说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他都不可能当皇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假设。
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其能力与学识城府,自不必多说。我看到有人从曾国藩家书的角度去尝试解答这个问题,对此,诚不敢苟同。
曾国藩的功绩就不用多说了,身为汉臣,权臣,曾国藩深知功高盖主的下场和鸟尽弓藏的道理。他明白朝廷用他实属无奈,也明白朝廷防他才是出于真心。久居庙堂之上,他自然明白没有不透风的墙的道理。观其为人行事,料得他深谙小心驶得万年船之道。所以与其说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后生的,不如认为是写给朝廷那些防着他的人看的。目的就是要打消朝廷的顾虑,给自己谋一条后路。
至于说为什么不行黄袍加身之事。我们可以假设。曾国藩为政多年,他深知此时的清王朝已然是风雨飘摇了。摆在他面前有四条路。
第一,归隐山林,隔岸观火。但是他清楚,这是不可能办到的。而且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乱世之中,无权无势,就只能任人宰割。
第二,加入叛军。他这种高人,完全看得出来,太平军不过是乌合之众,成不了气候。加入叛军,势必没有好果子吃,而且落个晚节不保,实是不划算。
第三,出手平叛。权衡利弊之后,这是最好的方式。有名有利,何乐不为。
第四,权臣僭主。之前说过了,他是聪明人,聪明到看破了时局。此时如果夺了位,对他又有什么好处呢?置自己和家人于危险不说。输了,晚节不保。成了,面对的是一盘残局,国内积贫积弱,又有外患不断。这个烂摊子,接了还不如不接。岁数大了,欲求没有那么多了。为朝廷平叛,功成身退,保自家安宁的同时,又得清名,如此甚好。至于其他身后事,在他百年之后,自然有人去做。那时他已作古,也就不操心了。
希望能够帮到你。幕后煮SHI者,专注历史领域,欢迎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赵匡胤在军队朝政中是树大根深,尤其在军队威望,比当年司马懿有过之!从后面被黄袍加身后,几乎没有内部对抗可以看出来!(2)曾国藩没什么朝政基础,这从他经常被同僚弹劾可以印证(3)曾的威望主要在湘军,,有大量的真才实学的蒙清人才与之抗衡,如僧王,即使汉人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左今亮根本不鸟曾国藩。尽管有湘军将士暗示曾国藩取而代之,但是还没有人起哄真的把黄袍加身于他,可见湘军认可他的统帅地位,但涉及个人前程,有的都做到封疆大吏了,又何必造反冒险呢,因此也不是所有湘军首领拥护他,他甚至连曹操挟天子都做不到,(4)个人军政素养,曾国藩还是不如赵匡胤,(5)曾国藩当年以名教道统号召天下,又如何反复无常失信于天下呢(6)从曾的人生成长经历,或信仰吧,他还是希望作为人臣,而且成为圣贤,他也接近了这一人设
上一篇:男生暗恋女生一般会有什么表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