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控制了半壁江山,为何不愿做第二个赵匡胤?
曾国藩,湘军,他的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控制了半壁江山,为何不愿做第二个赵匡胤?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控制了半壁江山,为何不愿做第二个赵匡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1864年7月,围城数年的湘军一举攻克天京,曾经叱咤风云,横扫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正式覆灭。而作为当时的湘军统帅曾国藩手握重兵30万。这支大都由书生出任将佐的民间武装,在经历了一系列败绩后,愈挫愈勇,屡败屡战,硬是靠着湖湘子弟的韧性狠劲 ,转败为胜,彻底碾压了曾几何时秒杀八旗绿营的太平军,成长为满清全国战斗力最强的雄师劲旅。
攻克天京,意味着半壁河山收入囊中,湘军实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清廷为了褒奖曾国藩,在当月就封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赏戴双眼花翎,曾氏一门光照门庭,风光无限,可以说满清上下的目光全部都投向了曾国藩,他成了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人物,一时间被推到了权力的风口浪尖上。
俗话说,“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又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尽管曾国藩仍保持着低调做人做事的原则,并没有被眼前的纷扰乱了心性,但身边周围的许多人都以各种方式劝曾国藩自立为帝。他的胞弟,被人称为九帅的曾国荃,心腹大将彭玉麟,幕僚赵烈文等30余名湘军骨干深夜劝进,欲将黄袍加身与曾国藩。换了别人,这天大的喜事,没有几个能够把持得住!曾国藩呢,当众手书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以表心迹。
曾国藩之所以这么坚决拒绝,除了曾国藩自身的政治操守之外,是不是真的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假如曾国藩披上黄袍就能一呼百应,轻而易举地夺得了天下呢?小编认为未必。
一是军事上有所忌惮。当时湘军兵力在江南数省虽占优势,但清廷的官文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守扬州、镇江;增格林沁屯兵粤皖,重兵环伺,对湘军的做大早已觊觎已久,清政府的提防之心显而易见。
二是政治思想恐难统一。曾国藩起兵是以忠君爱民为初衷,湖湘子弟兵致敬他的高洁傲岸的名节,舍命跟随他南征北战,是为了博取功名,富贵成就,灭了太平天国,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功成名就了,再让他们反清造反,实属不忠不义,大逆不道,恐怕离心离德者不在少数。
三是国际国内环境不具备。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攻陷后,还有余部三十万人活动于各地,北方的东西捻军方兴未艾。国内动乱频仍,外国列强环伺中华,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中,冒险称帝,必将重燃战火,导致生灵涂炭,怎么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呢?这也是和曾国藩的行为操守截然相反的。
可能你要问了,为什么赵匡胤被手下将领黄袍加身,就顺顺当当地做了皇帝呢?
赵匡胤所处的时间坐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五代十国,朝代更迭频繁,武将兵变篡位的剧情热播不减。后汉时,郭威在澶州军变,数千将士发生兵变,以黄旗加于其身,拥立他为帝。 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赵匡胤还曾是郭威的部下,郭威也对他十分赏识和重用,并且言传身教,细心培养,赵匡胤也是好学生,跟着老师学会了造反,而且还造老师的反,你说能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吗?
所以,这只能说,时代不同,形势有别,结果当然也不能复制。历史在一次次地告诉我们,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才能做成就对的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曾国藩当时的形势和赵匡胤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是不能也不敢“黄袍加身”的。
抛开曾本人传统的儒家忠君思想,有两个原因是曾国藩不敢黄袍加身的关键:
一是“势”,曾国藩指挥湘军攻破南京后,湘军虽然势大,却也引起了清廷的警惕,暗中部署各省督抚对湘军进行监控,并调集僧格林沁马队,名为剿捻,实为监视,对湘军隐隐形成合围之势。同时,清廷对湘军实施削减和分化之策,一方面逼迫裁军,一方面扶持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牵制湘军。
二是“人”,曾国藩精通冰鉴之术,对身边人早有定论。他若学赵匡胤,曾国荃便会学赵光义,烛光斧影便会重演。左宗棠更会第一个提兵前来与他交战,李鸿章也会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对他的老师痛下杀手!
所以,当时传说左宗棠以“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来试探曾国藩,曾国藩沉思良久,提笔改了一个字“鼎之轻重,不可问焉”。后来,一些湘军将领心浮气躁试图劝曾国藩起事,曾国藩写下一幅对联作为答复: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后,可以说是控制了半壁江山,他的仕途也步入了人生的巅峰,他也已是花甲之人。战胜太平天国,他的威望大增,功劳甚大,手握重兵,一度成为当时最耀眼的人物。
当时的他,尽可以挥戈扬鞭,驰骋天下,退可以据地为国,自成一脉。也有如王恺、胡林翼、左公等人相劝。但是,他最终没有学习赵匡胤自立,而是交出兵权,裁撤湘军,得功自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应该是有以下七个原因吧!
1.职位不同。赵匡胤掌握着全国大部分的军队,黄袍加身后,只需控制朝廷即可。而曾国藩只控制着湘军,而湘军并非国家正规军,要想控制朝廷实在是不可能。
2.年龄不同。赵匡胤当时正式年轻有为之时,手握这么多的军队,是想当元帅的士兵,有理想有抱负。而曾国藩当时已步入花甲之年,淡泊名利。
3.思想不同。 赵匡胤和曾国藩年龄的差异造成了两个人思想上的完全不同。赵匡胤年轻气盛,意气风发。而曾国藩儒学大咖,忠君爱国,顾虑重重。
4.环境不同。赵匡胤陈桥兵变,和属下促成有着极大的关系,至少说明上下同心。而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基本上散沙一盘,功成名就了,大家都想回家光宗耀祖去了,没有人有心事继续打仗了。
上一篇:男生暗恋女生一般会有什么表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