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条约,自己的,花押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时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还被日本一个刺客差点击中要害而亡。多日的劳累和压力,早已使得李鸿章不堪重负,加上当时已经接近80岁的高龄,李鸿章那时就已经生命垂危,据后来的在李鸿章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忆,那些天李鸿章经常吐血而不吃饭。他只想早点结束谈判签订条约,使得百姓脱离苦海。在签订《辛丑条约》之时,77岁高龄的李鸿章一度老泪纵横。最终在条约上写下了一个“肃”字。那么李鸿章为何要签这个字呢?
原来,李鸿章曾经受清廷赐封,叫做“肃毅伯”。原因很简单,假如李鸿章签的是“李鸿章”三个字,或者写上“大清特使李鸿章”,那自己将晚节不保,大清朝也会颜面尽失。李鸿章用这一个字保留了国家的最后尊严,对于李鸿章来说,这无疑是人生中最耻辱的时候,不管他签什么字,都注定他要承受这段屈辱和骂名。回到国以后,李鸿章就因为身体原因而去世,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在这国家人生命运的关键时刻,他该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末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列强攻破京师,慈禧和光绪匆忙西逃,留下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与列强谈判。最终奕劻和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列强签订了这份辛丑条约,那么为什么李鸿章在签约时只写一个“肃”字代替签名呢?
李鸿章是按条约规定画押,而不是签名
长久以来许多人误以为李鸿章是因为拒绝签订辛丑条约,才故意不在签约时写上全名,但事实并非如此。
平心而论,李鸿章确实是不愿意和列强签订这份辛丑条约的,毕竟签订这么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会遗臭万年的。
但慈禧一纸命令让奕劻、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谈判,他二人再怎样也只能硬着头皮去谈判、签约的。从签约后李鸿章立马吐血病重并且在两个月后病逝来看,签订辛丑条约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所以李鸿章打心里是不愿意签订这份条约的,这点倒是事实,但是李鸿章签约时以一个“肃”字代替签名则并非因为他的抵触情绪。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不以全名签名,而是写一个“肃”字代替签名呢?
原因就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也只有看过辛丑条约的内容才能明白李鸿章为什么以一个“肃”字签名。
原来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明确要求各国全权大臣画押,而不是签名。签名是如今的做法,而当时的做法是画押,两者的作用都是表示对文件内容的认可,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以“肃”字画押,这得从花押说起。
所谓的花押可以理解为花样签名,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画押可以是几个字的拼凑,也可以是文字与图形的结合。以李鸿章的花押“肃”字为例来说明,认真观察的话这个“肃”字其实是“李”、“鸿”、“章”三个字的合体,李鸿章将这三个字拼凑成“肃”字的形状。
李鸿章为什么将自己的名字三字拼凑成“肃”字呢?这点不难理解,李鸿章曾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有功被清廷封为肃毅伯,李鸿章将花押设计成“肃”字,应当就是因为肃毅伯的缘故。
所以准确说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并不是签名而是画押,李鸿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条约规定签约人要画押,而不是因为李鸿章拒绝签约的缘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谈不上什么心机,只是满满的心酸。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过一句话:“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李鸿章此人,奸雄乎?豪杰乎?不过一奸臣耳。
虽然他自称满清的“裱糊匠”,为了满清也确实算得上呕心沥血,也有很多人对他赞誉有加,可是,想到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我也想问问李合肥,误国与误天下奚辩?
李鸿章为了一家一姓之国,误了百家百姓之天下。
更何况,他这个“裱糊匠”给满清补好了窟窿了吗?
没有!经了他的手,不仅没有补好满清的窟窿,反而越补越多,因为他用的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这能补得好吗?
所以,也别夸李合肥怎么怎么厉害,怎么怎么力挽狂澜,他没这个本事,他只是清政府为了跪舔洋人而推出来的一个奴才罢了。
他在军事上学了曾国藩的几分本事,在政治上则完全沦为慈禧的“玩物”,只知道迎合慈禧,这样的人当官是没有原则的,或者说他唯一的原则是当好慈禧的“玩物”这个角色,然后趁机捞捞好处。
真让你说他为中国干了什么好事,你可能还真说不出来。
实际上,他也只服从于慈禧的命令,慈禧让他干什么,他干什么,所以梁启超也禁不住问了一句,你李鸿章身处千年未有之变局,又手揽重权,为什么不想想怎么改变?
李鸿章不想,他心里只有他的老佛爷。
所以,多数人对他的印象是签,签,签!签什么?签卖国条约。
他签的条约多到后来洋人一让清政府签什么条约,便指名道姓的让他代表清政府去签,真真是签出了名,签出了专业度和信誉度,简直成了清政府的“老字号签约专业户”。
1900年,是满清,是慈禧和李鸿章,也是中国极为重要的一年。
慈禧突然闹热,想借“拳匪”的手去教训教训洋人,向11国宣战,结果把自己和满清给坑了,也坑了中国。
当时的李鸿章虽然远在广东,却也收到了清廷发来的诏书,但是他却一反常态地回了一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这当然不是李鸿章的真心,是他被东南的督抚给裹挟了。
当时,东南督抚一则不相信满清能够打得过洋人,二则为了保证自己的地盘不被破坏,因为他们所办的实业几乎全在东南,战事一起,利益链肯定崩溃,所以在盛宣怀的牵线下,他们和洋人达成了所谓的“东南互保”。
李鸿章在签了《马关条约》后,被骂得狗血淋头,慈禧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一番操作后将他送到了远离清廷中枢的广东。
李鸿章远在广东,孤立一人,他能拿东南这么多督抚怎么办?他只能被他们所裹挟,所以违心地给他亲爱的老佛爷回了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上一篇:运动会上瘾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