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条约,自己的,花押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真实的历史状况与提问中所说到的事情是有误差的,李鸿章并不是不愿意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他签署了那么多条约,早已经变成了一个熟练的老油条,又怎么可能会为所谓的家国情怀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呢?
实际上他所写的那个字名称叫做花押,意义等同于现如今人们所使用的个性签名,在辛丑条约的签署中,左边的字就是李鸿章的个性签名花押,而右边的字则就是清朝庆亲王的个性签名花押。
这所谓的个性签名并不一定是本人的名字,而是古人们通过自己喜好为自己所设计出来的特殊字型。
花押一般比较龙飞凤舞,其他人很难以模仿,具有高度的自我性,是古人辨别签名是否真假的重要凭证。
普遍认为花押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朝之后的各个年代都均有深远的流传,后来到了元朝时期,花押开始变成了一种现象级的文化,被所有文人都接受使用了起来。
在一般的时候,人们会把自己的花押雕刻在印章中,盖印的时候使用,同时如果有什么重要的签字,人们也会通过毛笔书写的方式写上自己的花押。
花押在古代的普遍性
除了辛丑条约之外,李鸿章在签署朝堂公文以及和外国列强们签署文件时,都是以花押形式来签署的。
而不仅是他,古代许多官员签署公文时都是直接签署自己的花押,而不是签署自己的名字。
除了我们古代,日本因为受到我们文化影响的深重,他们古代也习惯使用花押来签署文件。
在清朝和日本签署马关条约的时候,李鸿章和他的儿子李经方签署文件使用的是花押,日本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以及另一位日本大臣签署文件使用的也是花押,可见,花押在日本也是有着巨大市场的。
所以说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所写的字是他的花押,这个提问是有一定误区的,这个字并没有暗藏什么心机,而是暗藏了一个我们现如今很少了解得到的古代文化现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鸿章这个人,我还是很认可的,他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顶了太多的骂名,甚至被戴上了第一卖国贼、第一汉奸的破帽子。从史料上来看,晚清时期签订的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是他出面签订的。
图:1896年6月,李鸿章出访德国,向俾斯麦请教强国之道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鸿章的名声越来越坏。
但李鸿章不失为一个中兴名臣,在后世,评价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赫然在列。而他和其他三位名臣不同的是,李鸿章不在乎自己的名声。
不是不在乎,是不能在乎,大清王朝都被打成什么样了,打不过人家,就要服软,服软不是一种怂,而是能够的得到一些喘息的空间。
统治时期这一段短暂的喘息时间内,大量的能臣涌现出来,开始进行洋务运动,清朝的国力稍稍恢复了一些,对内平定了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对外建立一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军舰队,一度让清政府回光返照。
图:左宗棠领兵击溃浩罕汗国,然而,大清好景不长
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三十年,中国土地上种下近代化工业的种子,一直影响到民国时期。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不敌日本,这场失败,让清政府三十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也让许多能臣创造出来的兴盛幻想破灭。
这场失败,是多方面原因的,其根本原因,不是战士们无能,不是装备不先进,更不是洋务运动本身错误,而是土壤已经烂了,所以根植于土壤的花草,自然就会枯萎,即使偶然绽放,也经不起一阵狂风。
图:原隶属于北洋舰队、有东亚第一坚舰之称的“镇远号”被日军虏获后,运往大连旅顺整修
这时候的李鸿章已经72岁,都可以退休在家抱孙子,却还要飘洋过海,签订一个让人臭骂的条约。这不是李鸿章想要看到的结果,他只能通过谈判,挽回一些损失和颜面,他能做的,也就这些了。
有人在看到马关条约的原文时,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细节,那就是李鸿章的签字,只有一个字,开始有了很多猜想。但这些猜想,其实都没啥用处。
图:1900年9月1日,英国报道标题为《李鸿章最近的肖像》
这一个字,只是一种画押,在古时候用作公文的一种符号,可以代表本人的意愿,也就是说,看到了画押,就意味着本人同意公文的内容,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签字形式,只是一种公式化的法律流程,并没有有太多的其他含义。
何况,在当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一些细节上做手脚,来免除一些骂名,或者在执行条约时,可以扯皮、不认账。
这种小聪明式的把戏,在外交上是一种大忌,尤其是在敌强我弱,没有足够能力战胜对手的时候,这种小聪明,产生的破坏力,将是所有人无法承受的。
图:1900年6月23日,英国关于中国皇室的报道标题为《清朝的危机:光绪,现在清朝皇帝只是个孩子》
所以说,从心里来说,李鸿章绝对是不愿意签订这个合约,如果他有办法(事实上,他也尝试了一些办法,甚至包括苦肉计,但结果只是少赔了一些银子罢了),他一定会尝试做一些有利于中国的一些改变。但他只能尽力,如果实在是无法改变现实,李鸿章所能做的,只有不要这张老脸,顶着骂名,让清王朝再苟延残喘些年罢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度被世人痛喊卖国贼的李鸿章,近年来很多人开始为其平反。作为清末四大名臣之一,公平来说,李鸿章确实为大清朝的延续做了最大的努力。在四大名臣的努力之下,大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当时的大清朝,李鸿章是唯一一个可以跟西方列强周旋的人。但是生逢乱世,没有人可以为自己的命运做决定,李鸿章原本可以熬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成一代名臣。但是老天似乎要让他接受更多的磨难,在他死前的前几个月,大清王朝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八国联军侵华之下,作为当时的实际国家领导人,慈禧仓皇出逃,最后面对列强步步紧逼,慈禧只好割地赔款了事。
当时,在挑选签订条约的人选之时,大清王朝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遍观整个大清朝堂,唯有当时已经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可以担此大任。最后,即便李鸿章有着一万个不情愿,也不能违抗皇命,只好硬着头皮去上。早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就被人指责作战不力。当时的陆军叶志超还没开打就跑,海军的丁汝昌对于海军丝毫不熟练,加上北洋舰队全数阵亡。很多人就将失败的原因归于李鸿章的指挥不力了。
上一篇:运动会上瘾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