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些人要褒(抬高)胡适而贬(抹黑)鲁迅?
胡适,鲁迅,中国为什么有些人要褒(抬高)胡适而贬(抹黑)鲁迅?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有些人要褒(抬高)胡适而贬(抹黑)鲁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类人大多都是国粉或者地富反坏右的后代,他们这样折腾,其目的就是想借尸还魂罢了!首先好多不懂历史的人只知道胡适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文人,也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但是他们不清楚胡适后来是积极反共的,不清楚胡适是当年在解放战争时期被中共定性为蒋介石等战犯的“帮凶”,他后来跟蒋介石逃到台湾去了。文人也有好坏之分,有些是正义的,有些是邪恶的。鲁迅先生就是正义文人的典型代表,新中国建立前后,这类好文人有许许多多!有些以前是好的,以后变坏了。莫言的作品虽然获得了裸奖,但还是有很多人非常讨厌他一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阶级本性使然!
胡适一辈子站在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阵营,极端仇视共产主义,紧紧依附在蒋介石反动集团一边。而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他对旧中国的黑暗口诛笔伐,对星星之火的红色政权热情讴歌,顶着反动军阀的威胁,紧紧站在苦难的人民一边,对旧中国的反动黑暗无情揭露,启迪了无数人走向光明的决心。
对胡适和鲁迅的不同评价,实际上显示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人的确恨透了鲁迅,因为鲁迅先生是党和毛主席树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而且鲁迅的批孔是旗帜鲜明,通俗,深刻而切中要害,毫不留情。其实,鲁迅先生也曾崇尚传统文化,但孔孟之道中的糟粕和一些愚民思想的确己成为阻碍近代中国发展的奴化理论,成为封建残余苟延残喘的救命稻草,并且被西方和日本帝国主义所利用,中国人要站起来,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从思想上刮骨疗伤。因此,鲁迅先生后半生口诛笔伐,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则鞠躬尽瘁,直至死而后已,成为孔孟门徒和三大势力的眼中竹钉肉中刺。胡适先生原本是鲁迅先生的同路人,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为什么有人突然想起褒胡贬鲁?其实并不高明,正因为胡适先生本来就亲美,又被蒋中正先生委以驻美大使,甚至竞选总统,可以只脆美国,身份变了,自然祭起统治阶级的祖师爷来。这样的倒戈者不正是迷路知返,回头是岸的代表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缺点的战士必竟是战士,完美无缺的苍蝇必竟是苍蝇。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文艺、文化是有阶级属性的。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意识形态的倡导是为执政者执行的路线服务的。毛泽东主席把党的总旨定位为人民服务,所以就踊现出张思德、雷锋这群英雄人物,人们崇拜、学习雷锋,是因为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了。
鲁迅先生为中华民族的危亡呼与喊是焕起民众共同救国,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永远是中华民族的战士和英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曾经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在文章中写过,鲁迅和胡适,这二人各有千秋,他们都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开路先锋。无论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学史,还是文化思想史上,鲁迅和胡适,都是必谈的人物,他们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居功厥伟。
由此说来,无论是过分抬高胡适,或者过分抬高鲁迅,显然是偏颇;但同时,也无论是过分贬低胡适,还是过分贬低鲁迅,也显然是有失公允的。他们对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发展,是呐喊过、奔波过、尝试过、努力过、奋斗过、呼号过的,他们为中国文明和文明中国所作的贡献,显然是绝大多数人无法比拟的。
而最关键的,鲁迅和胡适,都在替中国奔走、替中国呐喊、替中国发展鼓与呼的,他们强调“少说点空话,多做点实事”,甚至“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希望中国强大,希望百姓幸福。
然而,这样两个目的高度一致的人,仍有人在中间有意选边站队,非要把鲁迅与胡适对立起来,不是抬高胡适、贬低鲁迅,就是抬高鲁迅、贬低胡适,意思是他们中间有一个人,一直不愿意中国强大、不愿意人民幸福?明显是自以为是而又自相矛盾。
其实,鲁迅和胡适本来就是目的一致、思想接近的人物,还曾经是非常不错的好朋友。鲁迅与胡适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18年前后,二人因新文化运动和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而相识相交,据人统计,此后近十年间,《鲁迅日记》40处提到胡适,《胡适日记》10多处提到鲁迅,二人通信17次左右,鲁迅在作品中写胡适有30多处,胡适作品写鲁迅有10多处,还在一起聚餐、互访、赠书,是很好的朋友了。
而且,胡适还在鲁迅《狂人日记》发表后,盛赞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令鲁迅十分高兴,因此请胡适到自己家里吃饭。二人共同主张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和民主,他们已经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二人终因观点相左而在个人关系上日渐疏远,至三十年代后,鲁迅在许多文章中猛批胡适,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胡适大都一笑置之。这种分歧,也只是思想观点上的不同,但目的都是在为中国的今天着想,为中国的将来着想,很多方面是趋同的。
上一篇: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不好、不爱写作业、上课不听讲还有救吗?该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