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为什么称国家为“社稷”呢?
社稷,国家,江山历史上为什么称国家为“社稷”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历史上为什么称国家为“社稷”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不是神通,也不是百度。更不是万科全书。我只是知晓社稷是人民,人民是江山,江山是国土,国土是华夏。没有人民的江山无底无峰,没有人民的拥护更论不到江山社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社稷一词是古文化延用的结果。
社稷通常用来代指国家,但更准确是代指政权。江山和社稷才是指国家和政权。礼乐则是是制度、礼仪、伦理。江山、社稷、礼乐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最基本的元素。
社稷一词是古文化的一个延用,很明显社类似于部落级别的词汇,指族群。稷是指粮食,更具体就是能获得粮食的农作物。原意很明显是指最早的社会首先考虑的是族群的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解决吃饭问题是最重要的。没有足够食物对于一个群体来说自然是不行的。所以能够带领族群的一定是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的领导班子。所以社稷指政权更准确。
为何解决族群吃饭、生存问题的领导班子最后变成代表权力的政权。这就是社会制度的演变结果,最早都是血亲族群集中生活的方式,血亲族群的组织结构一定是大家族下有小家族,小家族下有小家庭的模式。这种模式一定不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而是平等社会。大家都是血亲,等级森严那是不可能的。最多也就是一些有特殊贡献的人有特殊地位,包括首领和祭司。稷明显是农作物,那一定是开启生产告别渔猎采集为主的时代之后的事,社稷应该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后来演变为等级制社会,王权、贵族地位变成了一种私有权力,这个时候社稷已经变味为政权和贵族的统治地位。已经不是服务于族群的领导班子了。当然为了保证政权的延续和稳定,也还是有带领百姓解决生存问题的性质。
最后说一个有趣的点,稷是农作物,后稷是被抛弃出九黎的人。目前破译结果看,后稷就是为争帝位跳上房梁的老三支系苗蛮。他们不服封立接着被打败抛弃出九黎。后稷最后成了负责农业种植的群体。正好对应稷这个字,而三苗之所以称苗是因为他们更多与农业生产有关,所以谓之于秧苗。苗蛮系自己只有秧这个语音,比如苗族的祖先神姜秧,比如藏族大量的秧语音。而苗是猫叫声,猫是西亚、古埃及才有的一种动物,是后入的物种。也就是说三苗的苗是他称,是由中东、古埃及返回的群体羌人等带回来并刻意使用才有的词汇。苗和秧同义,最后三秧成了三苗。之所以这么称呼,也是对应后稷。这说明三苗体系更多成为农业的代名词。而沿海支老二支系则更多保持原有的渔业生活方式。
鼓文化更浓厚的存在于苗蛮系群体里,苗瑶泰和汉族都注重牛皮鼓。拉鼓文化更是与轩辕黄帝有关,轩辕拉鼓就是指用车拉着军鼓。就是黄帝用一只脚的夔牛皮做军鼓。鼓字甲骨文是以豆字为基础的一个字,这个豆就是黄豆。有趣的是我们的中华田园犬主要是指大黄,黄色毛皮的狗,黄豆也就晒干了之后才呈现黄色。根据我对古文化规律的了解,古人处处迷信、处处附会。之所以更多选择饲养大黄是为了附会自己文化象征,就像语言,很多语言的奇怪发音也是出于迷信。比如西班牙吉他和中国琵琶的轮指,以及斯拉夫语言的弹小舌语音是为了附会旋转和滚动这个文化,是刻意设计的。古罗马确实与苗蛮是一个联姻体系,今天湖南凤阳花鼓里还有弹小舌的语音,的~呀的一的维。泰语的粘着音也是出于糯和黏、粘这些文化,泰族属于苗蛮系,年、章、糯都更多属于这个体系的语音。沿海支则称载。章属于北三苗,华章就是华胥氏的牙璋礼器。豆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地位,一方面是大量种植成为粮食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迷信附会,取黄之意。就像天然黄金也叫狗头金,因为苗蛮是养狗人,附会黄色。更有趣的是蒙古黄金家族成员都有各自的符号标志,铁木真的标志就是一个汉字的豆字。目前看,不仅黄金家族属于北三苗O3系,整个蒙古核心以及文化都是北三苗O3系的。蒙古一词都是苗族芒勾一词,也是曼谷一词,就是青帝太昊伏羲祭司勾芒一词。可见后稷群体的后裔与农作物息息相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社指宗庙,祭祀场所。稷指粮食,土地。
《左传》有一句话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意思是说国家只有两件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
祭祀起到的作用其实就是一种共同的认同,通过祭祀让国家内的每一个人有一个共同认同,其实就是建造一种国家的向心力。类似我们的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国家组织存在的文化基础。
战争的作用是扩展和保护土地,而土地是粮食的来源,国家的经历基础,如果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怎么养活国民。所以战争维护的是经济基础。
只有在民众有共同认同,承认自己属于特定的国家组织,接受国家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国家组织具有土地作为经济基础供养国民。一个国家才能存在。在这之上才有国家政治,官僚贵族等体系。所以社稷就是国家。
这里引申一下,土地作为国家经济基础,一直都没有变过,任何经济活动都在土地上进行,但是国家认同却发生了好几次变化。
第一次是独尊儒术,国家认同从祭祀转移到儒家思想。利用的是华夷之辨和忠孝节义的思想。当然儒家也是脱胎于祭祀的,属于一脉相承。但是祭祀活动本身的意义没那么大了,所以很多古老的国家彻底消亡。而儒家的意义也展现出来,那就是维持我国长期以国家形式存在的思想动力。
第二次是民族国家的兴起,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建立就是靠民族国家的逻辑建立,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中国的民族国家时期最早应是明朝,因为明朝建立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明朝的认同基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明朝也可以归类成民族国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