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开颅手术后有角弓反张,怎样才能治好?
筋脉,项背,外感开颅手术后有角弓反张,怎样才能治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复法应用
适应证:热毒炽盛,熏灼气营证。症见高热烦躁,壮热汗出,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渴欲冷饮,或有发狂,舌绛焦,苔黄少津,脉细数。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栀子泻火解毒;生石膏、知母清气泄热;水牛角、赤芍、丹皮清热凉营;生地、麦冬、玄参养阴生津,固护营阴。
加减:腹满而痛,大便干结难解,加生大黄、枳实等通腑行气泻实。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蚯蚓5~10条,洗净捣烂,白糖浸泡,取糖水内服,有退热止痉之功。
(2)蜈蚣(或全蝎)3~5条,煎服,宜于止痉。
(3)荆芥穗不拘多少,微炒为末,每次9~15g,以大豆黄卷炒,以热酒汰之,去黄,用汁调下。治新产血虚发痉,汗后中风。
2.常用中成药
(1)万氏牛黄清心丸: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豁痰开窍,镇惊安神。用于邪热内闭,烦躁不安,四肢抽搐,神昏谵语,小儿高热惊厥。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孕妇慎服,感冒发热等表证未解时不宜用,以防引表邪内陷。
(2)紫雪: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镇痉开窍。用于湿热病之神昏谵语,高热抽搐。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支,每日1~2次。
(3)万应锭: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镇惊开窍。主治惊风,昏迷,痰多气急,烦躁。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4粒,每日1~2次,3岁以内酌减,孕妇忌服。
(4)清开灵注射液:功能与主治:清热开窍,息风止痉。用于热甚动风证。用法与用量:每次20~40ml,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2次。
五、临证勾要
对痉证的治疗应结合辨病。痉证常常是一种临床急危重症的表现,大多发病较急,变化迅速。因此,除采取必要应急措施及对症处理外,其关键在于对原发疾病的治疗。例如对各种高热致痉,应积极查找引起高热的原因,并针对原发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各种急性热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均可出现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痉证的表现,此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病情恶化。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痉证治疗不可一味息风止痉,必须辨明外感和内伤
痉证的病理因素总属风邪为患,故治疗痉证以平肝息风止痉为要法。但周仲瑛教授强调切不可见痉止痉,不分外感与内伤,一味使用息风止痉药。凡病属外感所致者,当先祛其邪,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法;若邪热入里,消灼津液,当以泄热存阴为主。内伤者,以阴伤血少者为多见,治疗当以滋阴养血为大法。
2.息风止痉药的应用
肝主筋,主风主动,《临证指南医案》云:“津液受劫,肝风内鼓,是发痉之原。”对痉证的治疗,周仲瑛教授常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合理选用平肝息风止痉之品。常用药为天麻、钩藤等。如痉证频作,抽动幅度大,常以生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重镇平肝,息风止痉;抽搐频作,反复不已者,用炙蜈蚣、炙全蝎、炙僵蚕、地龙等虫类药搜风剔络,化痰止痉;阴虚风动抽痉者,常以炙龟板、炙鳖甲等介类药育阴潜阳,镇肝息风。
【预后及转归】
痉证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其发作的轻重、频率、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原发病的轻重等因素。发作程度轻,次数少,持续时间短,抽搐后神清者,病多轻,预后良好。反之,发作时程度重,频发且持续不止,抽搐后神昏不清者,病情为重,预后较差。如救治不当,可以危及生命,或后遗头痛、痴呆、痫证诸疾。
【预防与调护】
预防的关键在于劳逸结合,增强体质,防治外邪侵袭及外伤感染,对易引起痉证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痉证发作前往往有先兆表现,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痉证病人要有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噪音刺激,病床要平整松软,加设床栏。发病时应减少病人搬动,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解开衣襟,松开腰带,取下假牙、眼镜、发夹等物,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以防骨折。发作阶段宜给质软易消化食物,避免过凉或过热,以免因冷热刺激引起发作。发作停止后要保证病人安静休息。
上一篇:听说苹果有锁机可以黑解,请问什么是黑解?影响系统升级什么的吗?应该买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