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希特勒宁可牺牲百万军队强攻莫斯科,为什么不强行登陆英国呢?
德国,英国,希特勒希特勒宁可牺牲百万军队强攻莫斯科,为什么不强行登陆英国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美国参战后德国不得不同时面对全世界工业生产能力最强大的美国、国土纵深最辽阔的苏联以及拥有广袤殖民地的英国三个大国的同时打击。这就注定了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必然会失败的命运。后世回忆二战历史的一大疑惑就是德国为什么会在没能拿下英国的前提下就对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开战:既然希特勒舍得调动数百万军队强攻苏联,那么为何不用这些部队先一鼓作气拿下英国再说?
1940年6月22日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国实际上已控制了除英国、苏联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希腊等国均已被占领,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等国成为了受德国控制的仆从国。尽管当时瑞士、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名义上保持中立,可这几个实力有限的国家根本不足以左右战局。
这时放眼整个欧洲还能与德国抗衡的就只剩下英、苏两国。当然在欧洲以外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正时刻关注着欧洲战局的变化。这时全世界还能遏制德国的也就只剩下美、苏、英三国而已。这三国中英国早已于1939年9月波兰战役后就对德国宣战,而美、苏两国这时尚处于中立状态。按说德国应当集中精力对付早已宣战的英国,而尽可能避免刺激美、苏这两个中立国。
然而德国进攻英国的军事行动进行得相当不顺利。希特勒曾亲自拟定了针对英国的“海狮”行动计划,可要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这个岛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偏偏海军正是纳粹德国武装力量的短板。德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有着世界顶级的陆军,同时戈林麾下的空军也具备相当的优势,然而德国的海军实力(尤其是水面舰艇力量)却相当薄弱。
德国作为大陆国家的性质导致德国在军事战略上始终存在重陆轻海的特点。尽管一战时期德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军工实力打造了号称世界第二的海军,但作为世界第二的德国海军在世界第一的英国海军面前其实还差得远。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的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尽管痛打了英国海军一顿,但始终没能打破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德国就像是一个痛打了看守后仍被困牢笼的囚徒。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始终没能突破英国海军的封锁。由此可见德国所谓的世界第二海军在英国这个老牌海军强国面前仍是有差距的。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在国防军备领域对作为战败方的德国施加了诸多限制:德国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的规模以下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德国海军只能拥有6艘10160吨装备280毫米主炮的非无畏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
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上台后对德国进行了重新武装。经过重新武装的德国再次拥有了强大的陆军实力,然而德国海军的实力恐怕连他们自己都瞧不上。有些人也许会热衷于讨论二战期间德军潜艇部队的狼群战术,可实际上德国之所以大力发展潜艇战术正是为弥补大型水面舰艇的缺失才不得已而为。二战期间美、英、日三个海军强国最吸引眼球的武器就是航母,但德国海军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型水面舰艇。
德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不得不搞大规模的潜艇战。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海军除了无限制潜艇战和水面游猎之外几乎毫无建树。在马耳他战役中德国与意大利的海空军绑在一起都没打赢英军。德军在北非战场的失利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由于海军实力的薄弱导致海上补给乏力。事实上德国自从经历过一战时期的日德兰海战后就已放弃与英国在海上争雄的念头,所以二战时的德国几乎把所有资源都用于陆军和空军的建设。
德国在海军方面与英、美等国的差距不仅反映在武器装备上,同样也反映在德国的海军战略战术方面。德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对如何进行三军联合的登陆作战是缺乏成熟经验的。希特勒本人就曾私下对龙德施泰特承认:“我在陆地上是英雄,但在水里是懦夫”。在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的“威瑟堡行动”中参战的德国海军30艘舰船损失惨重,而且就连旗舰“布吕歇尔号”巡洋舰也被击沉。
这次经历使德国更加意识到以自己的海军实力要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伦三岛几无可能。在希特勒所制订的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中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德国在海军实力上与英国的差距,因此希特勒打算把入侵英国的主要作战任务交给戈林的空军。希特勒的打算是用空袭这种方式打击英国人的自信心,同时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从而迫使英国主动屈服于自己。
可德国对英伦三岛的空袭行动却以失败告终:空战期间德国损失了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但既没瓦解英国人的抵抗意志,也没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优势。德国不得不暂时放弃旨在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转而开始制定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事实上当德国横行欧陆时苏联也一点没闲着:当德军以闪电战的形式拿下波兰西部地区时苏联红军也趁机开进了波兰东部地区。
当德军在西欧横冲直撞时苏联也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等地开辟了东方战线。在这种态势下德国和苏联都高度警惕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德国方面制定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苏联方面则制定了旨在对德国进行先发制人打击的大雷雨计划。德国在拿下法国以后所面临的局面是:英国始终把德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而苏联对德国的态度尚不明确。
事实上英国和苏联都不希望看到德国一家独大到足以威胁自己的地步。丘吉尔早就在尽力争取苏联介入到英德之间的战争中,而苏联方面出于自身国防安全的考虑始终没明确表态。在英、德两国激战正酣的背景下苏联的最佳选择莫过于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事实上斯大林也是这样做的:苏联与英、德双方都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但又始终拒绝加入任何一方的阵营。
尽管斯大林尽量避免让苏联站在任何一方的对立面上,但在希特勒看来苏联还是有倒向英国的潜在可能。既然这时整个欧洲能制衡德国的只剩下英国和苏联,那么只要拿下了苏联就意味着切断了英国可能从外部获得的支持。地缘政治学说的鼻祖麦金德把东起兴安岭、西抵多瑙河的内陆欧亚地区称为国际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而心脏地带以外的世界则分为内新月地带、外新月地带。
麦金德所说的心脏地带在如今的世界地图上包括中国新疆、内外蒙古、西伯利亚、东欧平原、中亚、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等地;环绕在这一地带周围的西欧国家、土耳其以及中国、印度绝大部分国土属于内新月地带;亚欧大陆边缘的英国、日本等岛国以及与亚欧大陆远隔重洋的美洲、澳洲国家属于外新月地带。麦金德认为亚欧大陆作为世界最大的地方就是国际地缘政治的中心。
那么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自然就是中心内部的中心(可谓重中之重)。麦金德据此提出了如下观点:“谁统治了心脏地区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统治了欧亚大陆就能控制世界”。事实上自古以来围绕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争夺博弈就从未停止过: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碰撞、蒙古人的西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大英帝国与沙皇俄国的地缘博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