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大家在实践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楷书,行书,行楷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大家在实践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大家在实践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到这题目,感慨很多——
以前上学练过楷书,虽不深入,也不系统,但若说是楷体得启蒙,倒也绰绰有余,可能是个人偏好,后来更喜欢行书。
再然后,前段时间心血来潮写一下楷书,如下,小视频中的截图:
问题来了,很多朋友说了,没见过这样的楷书,说这是行楷!
搞得我也很无语,上学时,一笔一画写的多稳。然而,多年不写楷书,再练了行书后写楷书,怎么是这个味道?
有的朋友说是行楷
其实让我说,所谓的“行楷”,若无牵丝、结构上无异化,仅仅有笔画上的顾盼之姿,实质还是楷书!
这也是赵孟頫的字像是行楷,却依然是楷书四大家的道理,楷书的风格,不应该都是法度森严的,也可以如启功所说“楷书如行”的!
至于――“行书如楷”,也就是作为行书结构要像楷书一样稳,但线条要灵活,不然就不是行书了!
结构不稳,字必然走形;线条不活,字易呆滞,且缺少实用性。
所谓的“先求规范,再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结构规范,就是稳!线条灵动,字就自然。
谢谢您的点赞与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启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如何理解?
楷字因严谨有失活泼,行书书写烂漫有失规整。故,写楷书力究写出生动,行书不可野气。
在书写过程,体验晋楷书,要比唐楷具有情性。唐楷中,颜真卿楷书比较有生动形象,天真烂漫,且中规合度。
赵体楷书,也乃灵动。
现在书写行书,习气多,习熟一般很难出妙,习为常,熟则滑。因此成就行书烂漫,兼有稳健的字体其中,显得温雅洒脱。
都知道临摹别人楷书貌,总有窠臼的痕迹,而自己的笔意楷书,虽有稚嫩,而具天真寓墨。
自然的东西,才是艺术的根本。造作的模式,仅仅成形状而无灵性。
理解启功的辩证思维,事物两方面,将有机结合,严肃中有活泼,烂漫中有稳健,欹正相间。动与静相互依存。视为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启功老先生此言一语中的!
楷书书写容易形成呆板、僵化的不足,实际上就是缺少动感,现在很多楷书学习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般不愿意涉足唐楷,更多的去学习魏碑之类的。让楷书富于动感也是众多学习者追求的目标。
与之相对而言的是行书,要求行书有楷意实则是为去其浮躁,多一些端庄,当然这个是建立在较深楷书基础上的功力要求。
个人认为“楷如行、行如楷”不应刻意去写,而是先以一种字体为主,通过临摹不同风格的字帖,诸如汉隶、魏碑,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加入不同的风格和书写特点。
现在也有较多主动创新者,为追求所谓的“展厅效果”,刻意的写巨幅榜书,点画狼藉却又自诩为创新,亦或放大局部特点、频繁应用,虽然是避免了所谓的馆阁僵化,但实际上是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书法艺术应该是“雅俗共赏”,而不是少数人的“孤芳自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楷书如行,行书如楷,无非是说把楷书写生动一点,把行书写得扎实一点。
元代赵孟頫写的楷书,笔锋出入处常留一点细微的牵丝,这就是楷书如行。
王羲之《兰亭序》把行书的笔画写得很挺拔,这就是行书如楷。
但是这种说法无非是发发高论,教学和评论的实际作用不大,反而容易引起他人的疑惑,听者大多会反问,究竟什么是……?
有些人常将简单的话和意思说复杂些,说巧妙点,以显示深奥和高明,所以千年以来书法名辞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本来无可厚非,只苦了那些体验的后学众生。所以民间有俗语说:假传万卷书,真传几句话。还是直白确切的辞句为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才有手气,否则印刷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行是动的花,楷是静的花,动有动的美,静有静的美。
上一篇:在乒乓球中,纯木球拍想换纤维球拍,先选择内置纤维还是外置纤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