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很怕冷是身体虚吗?
怕冷,阳气,血虚很怕冷是身体虚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怕冷是身体虚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人很怕冷的确是其身体虚弱的表现,也是其身体内气血亏损,阴阳失调的透视。一个人只要气血旺盛,阴阳平衡了,那身体素质自然提升,免疫力也自然增强。水涨船高后,抗冷御寒的机能自然是不言而喻,冷邪呢?自然也是望风披靡,分崩离析,烟消云散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身体怕冷是身体虚弱的表现,怕冷原因有诸多方面。
身体虚弱怕冷原因之一:凡身体抵抗力下降,明显怕风、怕冷,四肢末端感到寒冷,手脚冰凉,对气候变化转凉特别敏感,容易感冒,这些现象都是身体中的阳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之故,是阳衰的的表现,总根源就是阳气虚弱。时至今日,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具有以上一些症状。可以说阳气虚弱是现代多数人的通病,凡阳气虚弱明显者,一定要注意调养身体,人体阳气易损难复。
身体虚弱怕冷原因之二:
有的夏天多汗怕冷,是气血亏虚。气属阳主"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同时血又能载气、养气,气为血之帅。血属阴主"静",血是气的寓守,血为气之母。气与血的阴阳互用。气血亏虚者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夏天怕吹空调。所以,人体脏腑的盛衰是由气血为基础的。
身体虚弱怕冷原因之三:
缺矿物质铁而出现身体怕冷,手脚发凉,抵抗力差,面无血色,人体缺氧,人体缺铁,而导致贫血。
一滴血中有几百万个血液细胞,血液细胞中红细胞占99%,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鲜红色的血红色,血红素主要由蛋白质和铁组成。
身体虚弱怕冷原因之四:
脾胃虚弱引起的贫血,"脾统血″,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后天身体健康状况与否关键在脾胃。脾虚可导致血不循经,脾有生血功能,。脾气足,其血旺,脾虚弱则会胃气不足,故厌食。脾胃虚弱所致的营养不良、贫血,调养时需健脾养胃、培补中气为主。
身体虚弱怕冷原因之五:
病理性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低血压、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就能有效改善怕冷现象。
总之,健康的身体和虚弱的身体都要在生活中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和健康和谐的心态,这一点不仅是构建恢复平衡虚弱的身体,同时又是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也是身体健康的根本保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怕冷是身体的虚寒证。证见畏寒肢冷,口淡不渴,面色苍白,精神姜糜,气弱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须结合脏腑辨证,辩证施治,确定方药调理,使阴阳达至平衡,保持身心健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内冷外冷亏阳补阳,内热外热亏阴补阴,内热外凉正常,内冷外热怕冷是感冒症状,把姜切丝加水烧开用小火再开五分加红糖,红糖姜水趁热小口喝,喝完多盖被发出透汗病即好了,我以前发烧就这么做的,效果非常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怕冷是中医所说畏寒症,是身体虚吗?不一定。中医是辨证论治。应结合患者患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当外寒邪气入侵人体的体表,邪正相争。临床表现为很怕冷,即恶寒重,甚者颤抖,发热较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等症,这是我们常说的"风寒性感冒"。应辛温散寒。治以麻黄汤加减;当外寒之邪入里所引起的重症,称之为"中寒"。临床表现为很怕冷,甚则战慄,肢体麻木,四肢冷,挛痛,面色发青,咬牙,呼吸迟缓,舌苔白滑,脉沉伏。多见于冬季严寒冻伤病人。治法应回阳救逆。治以四逆汤加减;若为1寒饮(痰)阻肺证:临症表现:咳嗽气喘,痰鸣有声,痰涎稀薄,怕冷,遇寒加重。苔白滑,脉沉弦。应温肺化饮(痰)。治以小青龙汤加减。以上这些证候都是实证范畴。
很怕冷的另一方面,是虚证范围内的证候更为广泛。分气虚、血虚丶气血两虚丶阳虚等内容。这些病证跟脏腑关系更为密切。因气来源于脾肾,出入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同行于心,故脏腑一旦受病,就会直接和间接地反映出气的病理变化,出现不同的气病证候。凡由劳伤过度,久病失养,而耗损元气者皆属于气虚。气虚证其主要表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头晕耳鸣丶怕冷自汗丶手足欠温,神疲乏力等现象。分肺气虚丶脾气虚。肺气虚:怕冷,容易感冒,舌淡,脉软无力。治法益气固表。治以补肺汤加减;脾气虚食少倦怠无力,怕冷,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软弱。治法:益气健脾。治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血虚,血来源于水谷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于脉,化而为血。血虚主要是由于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等原因而致。多因脾胃素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营血,或失血过多,久病营血消耗过多,脏腑失养,而出现的血虚病候。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头目昏眩,气微少气,疲倦乏力,手足欠温发麻等现象。临床分心血虚丶肝血虚。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无华,怕冷,肢体欠温,血虚气少,舌色淡,脉细。治法养血安神。冶以归脾汤加减;肝血虚:症见头晕目眩,耳鸣,妇人经少色淡,形寒肢冷。舌淡脉细。治法:补血养肝。治以当归四物汤加减或人参养营汤;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之证多由干病后失调,或久病失治,或失血过多所致。在疾病治疗中,气证和血证,各有侧重,但不可截然分开的。气血两虚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气短懒言,倦怠畏寒,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治法:补益气血。治以十全大补汤加减;若气虚血少致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阳虚证,多半是脾阳虚和肾阳虚,它们的共同特点:怕冷。脾阳虚证:脾胃气虚,进一步发展成气虚中寒,即脾阳不振之证,此时中阳已虚,不能运化水谷助长体力,故食少,怕冷倦怠丶少气懒言,形神疲乏。阴寒偏胜,清阳不展,寒凝气滞,大使溏泄,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脉虚弱。治法:温脾益气,補中助阳。治以拯救理劳汤加减;若肾阳虚证,肾阳虚亏,命门火衰,犹似釜底无薪,气化无权,火不生土,故鸡鸣泄泻,肾为胃之关,关门失固,故下利淸谷阳虚不能温煦,恶寒肢冷,腰脊酸冷,肾阳不足,舌淡苔白,舌胖有齿痕,脉沉迟。治法:温补命门,益肾助阳。治以右归丸加减。阳虚之证由气虚逐渐发展而来,除上述脾肾二脏外,心阳虚亦属常见,证有汗出丶气喘,形寒,脉微等君火不足之象,但君火亦根于肾,心阳不足,仍可从肾阳虚论治。肾阳虚证乃病中重中之重,当以认真对待。
上一篇:假如住房炒够了,那么接下来是不是该炒柴米油盐了呢?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