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官渡之战中,许攸劫获曹操写给许都催粮的信函并得知曹军已缺粮,曹操写信不用“密码”吗,为什么?
密码,密信,公曰官渡之战中,许攸劫获曹操写给许都催粮的信函并得知曹军已缺粮,曹操写信不用“密码”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闻,泄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问太公曰:“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相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可见,古代军事密码分为阴符和阴文两种,阴符是用长短不一的简牍来记载不同的军情内容,其中共分为八种。如果按《六韬》的举例,曹操当时发的是请粮的书信,那么所用的阴符应该长五寸。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这么傻,老实按照《六韬》的标准,这样敌人也知道了,一般会有另外约定。
不过单纯阴符在信息传递中依然不足,所以阴所载内容又需要用阴文进行加密。《六韬》所记载的方法是将一条信息分成三份书写,并由三名信使分开传递。只有将三个阴符合到一起,才能完全了解全部的信息。
但是这种方式,还是有很大的风险和漏洞,很可能被敌方通过部分内容推测出全部。所以到了宋代后,密码系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编写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的曾公亮,将常见的40个军事信息分别编上序号,再以一首没有重复的五言律诗为解码工具(五言律诗也是刚好40个字)。在宋军出战前,各将领都会被分发一本密码本,并约定好以某首诗作为解码工具。这样即使被敌人截获了密信,但只要没有密码本,不知道约定的律诗,就不可能了解到密信的内容。这种保密方式就和现代非常相似了。
可见从商周时代起中国就已经有了一套严苛的情报保密系统,曹操是绝对不可能出错,直接将军情写在信上,让一个人传递。
那么许攸是如何知道曹操军中缺粮的呢?在历史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因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上加了一个许攸截获曹操向许昌催粮的密信的情节,虽然给出了答案,但是在逻辑和实际上是有比较大漏洞的。
不过在《后汉书·袁绍传》中的一段话,可能暗藏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相持百余日,河南人疲困,多畔应绍。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粮运。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许攸进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拔则操成禽。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绍又不能用。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说使袭取淳于琼等。琼等时宿在乌巢,去绍军四十里。操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
在这段话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四个字“多畔应绍”,当时曹操军中有大量将领投降袁绍,这个情节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表现,在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将大量叛将和袁绍私下的通信烧毁。
这些叛曹应绍的将领,很有可能将大量的机密情报透露给袁绍,所以曹军缺粮的消息,袁军上层应该都是知道的,只是一时判断不出真假而已。
此后,许攸因为家人犯法被审配收押,自己在军中又不得志,于是投奔了曹操。《曹瞒传》记载:
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我猜想,许攸问曹操军粮情况,并非是完全笃定,只是根据叛将提供的情报,试探曹操的反应,结果验证了曹军缺粮是真的。
上一篇:河南16岁少年深夜搬货救白血病妹妹,得到这一姓氏416人捐助,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