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孩子,自己的,家长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作为一个从事高中教育二十多年的老师和两个孩子的家长,我很高兴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分享下自己的观点。
首先要明白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目标不能太高。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从孩子的孕育伊始就寄托了家长无限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都具有的正常心态。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最优秀。特别是寄托了家长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和心愿,一开始就让孩背负家长太多的希望。
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普通的孩子,我们最基本的目标是让孩子健康快乐,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又乐观向上的阳光儿童、少年,一个身心健康的劳动者。这偏偏是很多家长内心里最不能接受的。以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一流、出人头地!
在孩子由小学而初中而高中到大学的成长历程中。孩子的大众化资质让家长无比的焦虑、不安、紧张和无奈。逼迫孩子多学习,多做题,每次考试都拿自己的孩子跟班里最优秀的学生比较,甚至与全年级最优秀的孩子比较。即使是孩子很优秀,我们的家长还要盯着全县第一名甚或全市前多少名比较,总在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们能够知道的比他们的孩子优秀的比较。这是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痛苦、紧张、焦虑不安的根源。
一旦自己的孩子很普通甚至是差生,家长的失落感自卑感重重地压迫着他们,很多家长表达的是内心的不甘。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较是家长压力和痛苦焦虑的源泉。他们忘记了最基本的目标:让孩子身心健康、阳光而快乐的普通劳动者这一基夲目标。
其次是依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其特长。不能武断和专制地包办孩子们的选择,不能把个人世俗的认识自觉不自觉地强加于孩子身上,尊重孩子的选择很重要。
很多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加上家长与孩子沟通不畅,造成了孩子与家长极度对立。时常见诸新闻报端的家长被孩子伤害甚至致命的事例,归根结底问题出在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上。
第三,要让孩子自立,懂礼貌,爱劳动,不能培养只会学习的机器一一那种巨婴式的高分低能儿没有快乐和幸福感,最终成为社会的负担。
多数家长应该树立的基本理念是:我们自身是普通人,我们的孩子也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只要孩子能健康快乐积极阳光,长大之后自食其力而不拖累父母,就是成功的教育。
不幸的是,恰恰大多数家长无法接受这一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我们只能从小视角回答,并且更多的谈是我们自身的体验和感悟。说实话,我教育干了20多年,学校的岗位几乎都站过,我也越来越困惑,今天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到底什么才是好教育?
我特别赞同李镇西:“教育需要遵从最起码的常识”这个观点。
他列举了很多教育常识。比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级的魅力就是班主任的魅力。”“学生的成长不能仅仅分数,少年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名师名校无法速成。”……
读李镇西的文章有两点感触:大实话,接地气;当前不少教育现象是盲目追风,舍本逐末,丢了常识。
他谈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说:“教育没有‘万能钥匙’。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任何班级都是一个与众不同充满个性的集体,任何学校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社区环境、办学传统、生源特点,因而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独特性的‘精神共同体’。所以,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班,或是一个学校,都不可能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巧、方法、模式去‘搞定’。教育当然有着普遍的原则,但所有的‘绝招’都具有‘针对性’、‘现场性’、‘临时性’甚至‘一次性’。”
他谈到 “名师名校无法速成。”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渐渐习惯了这样的说法:‘三年打造名校!’‘五年培养名师!’……我不知道这‘三年’‘五年’的期限有什么科学依据,我知道名师名校无法速成,这是常识。很简单,名校也好名师也好,都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揠苗助长就违背了规律,而违背规律却偏要去做,而且还做得声势浩大,这就成了笑话。和这个笑话相关的还有一个笑话,就是名校和名师都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来任命!其实,名校名师之‘名’就是‘影响’,而‘影响’或大或小都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而不应该由教育局教育厅来‘认定’。”
李老师讲得很朴素,讲的是实情,谈的是事实,仅此而已。但这些给我们教育者什么样的思考?
当下的教育的确需要改革,需要完善,需要优化,毋庸置疑。但改什么?怎么改?哪些要改?哪些不能改?从哪儿改?是不是得先想清楚?
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绝不会有包打天下的教育模式。能做的,适合的,有效的,才是最好的。
必须得承认,当下许多学校所做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都是盲目跟风的瞎折腾。最终非但没有折腾出来名堂,反倒丢弃本来已有的好经验,好做法。
方向不正确的前进就一味着倒退。
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往往不能轻易被破坏。一旦破坏,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教育也一样。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都必须遵从人的认知和发展规律,都必须遵从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任何一种脱离了规律的教育形式都是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一夜膨胀的,一时兴起的,瞬间速成的,短时火爆的,都是脱离了客观规律的泡沫发酵,必然不会长久,也没有持续发展的理由和根据。
全国所谓的课改名校风暴刮过后,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这些所谓名校的模式有没有普遍适用性?能不能经久不衰?是不是符合了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本身的规律?为什么一些所谓名校狂热之后,剩下的更多是理性和回归?
不能一味的推行和信奉学生“自学”,倡导“不讲”。学生自学的能力各有差异,纯粹不讲而学生又完全不懂,自学无处着手更别说学会,这是不是太过分了?讲是相对的,讲要针对学的情况而定。该讲的必须得讲,有些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讲才能更好地完成。
不否认也不回避传统教育中的弊端,但传统教育中很多做法不能简单的定性为精华或糟粕。应遵循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既立足于科学标准,又着眼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对传统教育进行考察分析。就考试而言,积极的和消极是同时存在的。事物是复杂的,是即是、非即非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将陷入窘境。
上一篇:如何在美国租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