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孩子,父母,的人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3.感恩的仪式感
西方有感恩节,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传统节日,其实本质也是表达感恩文化:父亲节、母亲节,感恩父母;教师节,感恩老师;重阳节、拗九节,感恩老人、尊敬长辈;清明节 、中元节,感恩追思已过世的先祖……
生活中,我们积极表达感谢,也应该注重感恩的仪式感,比如吃个饭喝个茶当面感谢,比如写感谢卡片,又比如精心准备一份小礼品。
仪式感,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今年宸哥生日,我们像往常一样给他唱生日歌,他许完愿,一口气把蜡烛吹灭,接着,突然快步到我跟前,“扑通”跪地,“咚咚咚”向我磕了3个响头。
那瞬间,我感动了,赶紧搀扶,他抬起头,我看见他的眼睛也微微泛红。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有此举动,他说其实就是当下突然很感动,自己10周岁了,很想感谢妈妈的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情。
今年高考有个新闻感动了很多人:
6月8日下午,安徽合肥十中考点,这里正在进行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场考试。门口外聚集了很多考生家长,都在焦灼的等待中。
17时许,英语考试结束,考生们陆续走出考场。
一位身穿黄色T恤的高大小伙子从考场向聚集的人群中走来,面带微笑、步履轻盈。小伙说:“妈,我有话和你讲”。这位母亲还没反应过来,儿子突然跪了下来,高声说,“妈,
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母亲见状,双手抱住儿子,哭了出来。现场很多家长也为之感动,热泪盈眶。
该考生的此番言行,一定是在释放压力那一瞬间的真情流露。身为人母,纵使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再多辛酸,能听到来自儿子最简单却又最感人肺腑的道谢,这位母亲心里一定是甜的。
4.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感恩教育绝不仅在某一天,也不在某个特定时期,而是应该将其贯穿于日常,成为一种习惯。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恩,是非常私人化的情绪,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根基,那不论是给父母下跪还是洗脚……都只是暂时“配合行动”而已。
这种不伦不类的所谓“感恩教育”,太过流于形式,然而秀完之后,孩子们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德胜指出:
煽情不是教育。煽情一定要借助情感的极端化、夸张化才能达到瞬间激发感情的效果。这种由极端激发的情感本身是极端的,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沉淀为品质。 这种煽情的次数多了,还会导致孩子的情感麻木,产生荒唐感,走向教育的反面。
所以,教孩子感恩,首先要明白感恩的目的
教孩子感恩的目的,绝不应该是希望孩子“报恩”,而是为了传递真善美,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让孩子今后的人生更有幸福感。
是的,“积极情绪”是培养出来的。
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过:
“积极情绪帮助我们每个人成长。积极情绪扩展并构建了孩子的智力、社会和身体资源,是他长大以后可以立足于社会,这也是进化上一个重要的儿童成长因素。”
爸妈们肯定有这样的经验,把一个刚刚会爬的宝宝放在垫子上,再在她前面放上玩具。一开始宝宝肯定很小心,动都不敢动,每隔几秒钟就看看妈妈,一旦确认安全后,他才会爬过去玩玩具。
孩子觉得安全时,会感受到积极情绪,才愿意去探索和冒险,向外扩张,构建认知、社会和身体资源。
而“感恩”,恰恰能帮助我们提升对生活的满意度,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我们对人生中好事的美好回忆能让我们身心获益。同时,表达感激之情也会加深我们与别人的关系。
感恩的4个组成要素
⒈认知因素;
即能够在认知上,认为对方帮助了自己,且这种帮助是出于利他性而非利己性的目的。
⒉情感因素;
感恩,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对于施惠者的情感因素,感激、信任、甚至爱。感恩者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存在。
⒊沟通因素;
感恩中,应当包括一种“想要向施惠者表达”的感谢信息,可能是语言,可能是卡片,但都包含了“表达”在其中。
⒋行为倾向因素;
最后感恩还是一种动机,它包含了一种行为的倾向,即未来在有机会的时候,提供施惠者以他们需要的帮助,或克制可能会伤害到施惠者的行为。
如何教孩子感恩?
虽然年幼的孩子还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但我们可以从年幼的岁月开始,建立一种感恩之情,让幼小的孩子更多地体验到积极情绪。
1、向你的孩子表示感谢。
慢下来,仔细观察。我们总会观察到应该对孩子表示感激的事,然后感谢他们!
欣赏可以是比赞美更强大的动力。分享欣赏是感受彼此联系的有力方式。2、表达对他人的赞赏。
2、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言行的力量。
孩子正在关注爸爸妈妈对待他人的方式,无论是朋友,邻居,老师还是超市的收银员。
当爸爸妈妈在自己的日常互动中都表现得仁慈,慷慨和感恩时,你就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3、使用“感激”这个词。
注意到生活中的一些让你快乐的事情。比如:
昨天下雨了,可正好我们今天出来玩的时候,天气这么晴朗;
在炎热的夏天,正好可以吃个冰西瓜;
下班高峰期,居然正好打到一辆出租车……
这种快乐的时候,正好使用感激这个词:
“我今天非常感激!”
“哇,真是太棒了!”
你的热情会一定会传染给孩子。
4、做一棵感恩的树。
用纸板剪一棵树干。贴到墙壁或窗户上,再剪出一些叶子形状。
让你的孩子想想值得自己感恩的事情,写在每片叶子,然后将叶子贴到树枝上。
5、分享“玫瑰”和“荆棘”
如果年幼的孩子还不会写字,我们也也可以和他们谈论一下,今天什么事儿进行得很顺利(玫瑰),什么事儿特别难(荆棘)。把“玫瑰”和“荆棘”的贴纸给宝宝,贴在小日记本上。同时,爸爸妈妈自己也有机会发泄挫折感,从而专注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6、“施”比“受”更有福
研究发现,让人们做一些让自己感官愉悦的事情(吃美食、看电视、玩游戏……),与让人们做一件好事(帮助他人)的感觉相比,做好事会让人感觉更幸福。
因此,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和孩子公开讨论“给予”,我们为什么需要“给予”。
比如,几块钱,可以做什么,可以对有需要的人产生多大的影响。
上一篇:脑卒中怎么治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