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精读一本书?怎样有效阅读一本书?
自己的,一本书,书籍如何精读一本书?怎样有效阅读一本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一个资深的三级拆书家,觉得很有必要来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高效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定义这么个概念:什么是高效?
高效指的是高效能还是高效率呢?
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效率指的是读一本书需要多少时间。而效能呢,指的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花了多少时间读书呢?
看明白这两者的区别吗?
笔者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这两者的区别,我们所学到的方法才真正能创造该有的价值。
很多人关注的只不过是读书效率,也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内读完一本书,并且把内容都记住,这就代表掌握了书中的内容。
所以市面上出现了各种讲快速阅读的书籍和课程。这样的产品一出来,大家都争先购买,因为掌握了这些方法后,一年读几百本书就不是梦了。
而有少部分人呢?他们并不关注自己一年读了多少本书,他们在乎的实际上是自己读的每一本书是否可以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并实实在在的创造价值。比如《好好思考》作者成甲老师,比如百度曾经最年轻的副总裁李叫兽,以及拆书帮的创始人赵周老师。
而我今天对于这个问题的定义就是:“如何高效能阅读一本书,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我们阅读的内容被我们内化及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我接下来的回答都是基于这个问题来的。
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当我们重新定义了问题以后,再来看这个核心,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读书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从心态上跳出书籍本身,以自己真正想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来完成阅读。
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买了一本书后,心里会有一个信念:“我如果不从头把这本书读到尾,我就对不起我花的钱。”
所以他们读书更多的像是完成一个任务,让自己的内心有一种充实感,而真正为什么读这本书,很多人心里并不清楚。
而那些真正的读书高手是如何做的呢?
无论是拆书帮的帮主赵周老师,还是成甲老师,他们都强调读书之前,心中一定有一个想要解决的问题,而自己读这本书,读多少,读哪一部分,都是以解决该问题为核心需求的。
这就是所谓的跳出书籍本身,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思维。
我们确定了这个核心后,在确定选择哪本书来阅读的时候就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本书的目录是否看过?
我是否能从这本书的标题和目录中判断出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是否跟我想解决的问题相匹配
可见,越要做到高效能阅读,越要在选择阅读哪本书的时候慎重,因为选择了一本根本无法解决自己问题的书,就意味着选择到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书的机会成本增大了。
碎片读书法
这类读书法,有两类,一类是拆书帮的RIA便签读书法,一类是成甲老师提到的字典读书法。
这类读书法有一个共性:都不需要读完整本书,只需要在读书的时候找到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小段甚至一句话即可。
所以即使在碎片时间,也可以运用这些读书法来阅读。
RIA便签读书法
该读书法是由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发明的一种读书方法。
该方法包括四步骤:
R(阅读)
指的是我们找到和我们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的段落后,重点阅读该段落。
I(复述)
指的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对段落内容进行复述诠释
A1(反思经验)
回顾自己过去有没有和该内容相关的经验,自己当时遇到什么事情,自己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自己如何来反思,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有没有新的想法
A2(规划应用)
问问自己,读了这部分内容后,从明天开始,自己可以开始从哪方面开始行动起来
这就是RIA便签法,之所以叫便签法,是因为我们可以把I,A1,A2三部分分别写到三张便签上时刻来提醒自己。
介绍RIA便签读书法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在头条上搜一搜就有了,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字典读书法
这种读书法,很类似于拆书帮的RIA 便签读书法。
它指的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个有价值的知识点后,应该停止继续往下读了,而需要把书合起来。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对自己进行一连串的灵魂拷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自己有启发?
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
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我呢,把它进一步扩展,把它做成一个个知识卡片,就像下面这样:
我会把知识点分为几个类别,每个类别用不同的知识卡片来梳理。
对于知识卡片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私信我,我可以把一些模板发给你。
有些人想解决的问题可能很简单,比如他想了解目标应该怎么制定,会更容易实现。
这个时候,他可能只需要了解什么是SMART原则就足够了,所以当他做出一个SMART原则的知识卡片后,也就足够了。
一切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关键词读书法
当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甚至不是一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关键词读书法来解决。
比如我想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让自己真正变得反脆弱?
这个问题可能就不是一个知识卡片能解决的了,这个时候我就可以以我这个问题为锚点,从《反脆弱》这本书,或者其他相关书籍里找到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比如主动试错,又比如冗余备份,以及不对称黑天鹅等。
这每一个关键词都可以做成相应的知识卡片,然后根据书籍的描述,推出这些关键词之间的逻辑结构。
我一般是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把这种逻辑结构表示出来,比如:
知人论世读书法
那关键词读书法是不是就足够深入了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不思考倒也没什么,可有时候思考的时候发现有些东西是矛盾的。
比如有的书告诉我们,要快速成长,一定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可也有的书在讲,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甜蜜区,只做甜蜜区的事情就好。
这可真是好坏都让你们给说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成甲老师指出,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仅要看出作者讲了什么,而且还要看出作者没讲什么?
这怎么能做到呢?
这就需要我们除了读这本书以外,还需要通过网络资源来查一下作者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能分析出他的思维方式,并最终能推出该思维方式的适用边界是什么?什么条件下适用,什么条件下就不适用了?
成甲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巴菲特曾经提出了他的时间管理法,就是把自己的目标缩减到五个,他所有的行为都专注在这五个目标上面,所以他几乎不参加什么行业大会或者内部会议。
有个刚毕业的年轻人看了后,就觉的特别有道理,想效仿这个方法。
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巴菲特提出这个时间管理法的背景和这个年轻人所处的背景天壤之别,一味效仿,未必是好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