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了解哪些清代瓷器的发展历史与工艺特色?
青花,乾隆,雍正你了解哪些清代瓷器的发展历史与工艺特色?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了解哪些清代瓷器的发展历史与工艺特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不管是工艺、釉色,还是器型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话不多说,下面一起欣赏一下吧~
清雍正 青花山水纹天字罐
天字罐是明成化年间出现的一种小型盖罐,因罐底有无边栏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天字罐为罐类瓷器中一种专有名称,成化斗彩天字罐是此类罐中最著名的品种,其罐底下均写有天字底款,在清档中都写成“成窑天字罐”。在过去编排文件的方式,是按照《千字文》的顺序,开篇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原因即是如此。
此件藏品为雍正时期的天字罐,器物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大底,釉底中心以钴料书写“天”字款。器身绘通景山水纹饰。胎质洁白细腻,釉面泛青,莹润肥厚,造型优美,修胎爽利,是雍正时期民窑青花器中一件佳器。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此件藏品为小唇口,短颈,丰肩,内收至胫部,瘦底,圈足,瓶身口部及底部饰青花弦纹,肩部呈带状绘青花缠枝莲纹一周,近足处绘有一圆一方印章。胎质洁白,釉面肥润,形制规整,小巧秀气,是一件适于文案之间把玩的妙器。
梅瓶也被称之为“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宋辽时期较为流行。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至于梅瓶的用途,在许多传世的梅瓶器腹有各种关于酒的诗句。因其器型优美,既可以作为酒器,又可以作为观赏品。
清雍正 墨彩山水纹斗杯
斗杯,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因此多形制不甚规整。
这件墨彩山水纹方斗杯,造型极为古朴,杯身为方斗形,敞口敛腹,线条干净利落。杯身外壁以墨彩绘山水纹饰,画意以山村野舍为题,立意高远,图案赏心悦目。构图采取山水画远景视角描绘,远山近景,峰峦叠翠,小溪曲折。山坡跌宕,树木葱郁,几间茅舍坐落其中,山中小径蜿蜒,一派宁静清寂意趣。此件藏品形制考究、意趣隽永、画工精湛,可谓是雍正墨彩作品中之传世佳作。
清乾隆 黄地青花九桃纹盘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通体以黄釉为地,盘心及腹壁内外以青花满饰九桃纹。圈足内满施黄釉,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篆书款。整器青花色泽浓艳,黄釉色调鲜亮,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器物韵味。
黄地青花这种装饰技法极具特色,此工艺首创于宣德时期。在清代《南窑笔记》中记述的“宣德有青花填黄地者”,便指的就是这种工艺。其制作过程为先在瓷胎上绘画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纹饰,施白釉经高温烧造后,再在白釉处加填低温铅黄彩,复入炉经低温焙烧而成。所以这类工艺又有“青花填黄彩”之称。明代成化、弘治时期烧造此类黄地青花器物较多。清代康熙、雍正时沿袭明制烧制黄地青花,器型较之明代更加丰富,此类黄地青花器物在清代官窑中较为名贵。
清乾隆 青釉鼓钉罐
乾隆本朝官窑。罐口内敛,整体似鼓形,器形圆润丰满。器身上下各饰一周凸起的鼓钉,肩部对应位置贴塑铺首衔环装饰,玉璧形底无釉露胎处可见胎质细腻。器物内外壁满施豆青釉,施釉均匀,釉色淡雅,釉质肥润,如玉般质感。器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青花篆书款。此造型是清代官窑的传统品种,流行于雍正至道光时期,其中以乾隆作品最具代表性。
清乾隆 黄地青花万寿无疆盘
乾隆本朝官窑器。撇口,曲壁,弧腹,圈足。器物胎质细腻,修胎规整。盘内壁施白釉,并以青花绘花卉纹,环绕于盘心的花卉,排列整齐,寓意富贵连绵。外壁以黄釉为地,青花绘缠枝花卉纹,间以圆形开光白地“万”“寿”“无”“疆”四字,圈足内白釉,底心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式矾红篆书款。色彩黄蓝呼应,装饰雍容华贵,纹饰寓意吉祥,为乾隆晚期60大寿专门定制的器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臻瓷坊:从釉色可分五彩,粉彩,珐琅彩,素三彩,单色釉,釉里红和釉下三彩,斗彩,墨彩,窑变釉及炉钓釉等众多釉色。常用纹饰蕉叶纹,婴戏,道家八宝,仙家八宝,缠枝纹,梅竹松三友,八仙,山水,人物,仕女,花卉等众多图案,每个图案均有其典故及吉祥之寓意,款识有六字款,四字款御制款,有暗刻款楷书款,篆书款印章款等。画工精美程度首推雍正,乾隆康熙等三朝人物,花卉,虫鸟,让人叹为观止,后朝没有超越,不知是何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