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伤寒论》中的“阳浮而阴弱”?
人体,阳气,伤寒论如何理解《伤寒论》中的“阳浮而阴弱”?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而在《康平本伤寒论》中对此条的表述为“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而其中“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为嵌注。由此可以看出“阳浮而阴弱”是对脉而言。那么问题来了,这句话的意思到底是“轻取即得,重按无力”还是“寸浮而尺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阳浮而阴弱”在《伤寒论》第12条中,具体内容可读原本。
我以为在理解这条内容之前,先要明白什么叫“太阳中风”。
什么叫“太阳中风”?其实就是一种外邪侵入了太阳。太阳在人体的部位,是人的头、项、背部。外邪侵入了这些部位,引起了人体的病症,称之为太阳病。所谓“风”,应该是一种阴性物质的阻塞。堵在外边,导致人体内阳气不能达于表,因而不断的积累增多,于是在人体内会产生发热的症状。
人体内的阳气称之为“阳”,阳气增多,会顶着外邪那种阴性物质向外发散。这种阴性物质会流出体外,因此说叫“阴弱”。这是一种人体的自愈的过程。如果外邪不厚实,内阳充足,完全是不用药物,只通过人体的自我调节,就可以达到汗出而愈的效果的。
当然,“阳浮而阴弱”的过程,也说明外邪是有一定的厚度的。所以作者后来说,“阳浮者,热自发”。这个热是人体本身的热,是由于外邪的堵塞引起来的排不出而积累的那部分热量。“阴弱者,汗自出”,这个阴不断的变弱,就表明内阳不虚的情况下,会不断的顶着外邪排出人体之外,这个过程因为阳气外出,会带出去一部分阴气,因此会有汗的现象发生。其实这就是人体一个自我出汗的过程,只不过因为外邪的堵塞的出现,导致了过程比较明晰罢了!
这个过程,表现在脉上,当然是脉浮缓了!阳气外发,顶外邪而出,脉管当然会浮,浮起来之后,因为有汗外出,当然会缓,脉搏一呼一吸之间跳4下,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浮脉就是轻取即得,重按会因为阳有外泄现象,不会很有力,而是无力的那种。
在人体的脉位上,寸脉表示人体的头部和项部、背部,所以寸脉会浮,跟尺脉关系不大。另一个,当是全浮起来,触手可及,这时候也就无所谓尺脉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过平脉法就知道了,伤寒论的脉是本难经阴阳脉法,阳脉就是寸,阴脉就是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据我所知
其实阳浮和阴弱是同出一则,一个原因,一个体质,一个理论。
伤寒论述只是个案例分析,就是个抛砖引玉的思维模式,需要去分析论正对错。
有可以写错或者记录者意会错了。
据我了解。恐怕90%的中医生,都是这样依样画芦的参考学习,能真正了解阳浮和阴弱者不多,甚至会说就你懂。
真的能充分了解阳浮阴弱者,应该可以称大师级水平了,对付任何病症应该可以能够手刭病除的竞界了。
细细分析小柴胡,人参白虎,附子泻心汤等之药理,怎样应对人体疾病,或有所悟。
古人治病照样人多,患者也是有排队的状况,为什么人家用的一大埚药汤,人人差不多都是这样喝哪埚没事,还能都治好。
现代人单人单方还疗效不好,为什么,其根本就是对疾病的症状和理论理解不够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状即浮弱,非常的软弱无力,仲景所说这个脉指上下寸与尺说的,阴阳,上(寸)为阳下(尺)为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