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
境界,自己的,最高境界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璧,
难酬蹈海亦英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书有四重境界:物质境界、精神境界、思想境界和无我境界,其中最高的境界是“无我境界”。
读书的第一重境界(最低境界)是物质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上,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功名利禄,读书是希望自己、家人过上一种理想的幸福生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这是大多数人的读书境界。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是这一境界的人读书目的,这一阶段读的书大多是升学、升级、理财、健康、爱情、婚姻、励志、心理、亲子等实用的书籍,读书往往是
“学海无涯苦作舟”
感受到的读书是一种“苦”的味道。
读书的第二重境界是精神境界。达到了这个境界的读书人,已不再是把读书看作一种物质的功利,而是通过读哲学、宗教、科学等书籍,对人性和社会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有了自己的信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时读书已经由“苦”转“乐”,不再计较读书的得与失,没有了争名夺利之心,读书全是一种怡然自得、其乐融融的精神娱乐。正如陆放翁诗句:
“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
达到了这种境界的读书人,从里到外、言谈举止之间都会透露出一股书香气。能达到这种读书境界的人已经是百里挑一了。
读书的第三重境界是思想的境界。读书已不再计较“苦”与“乐”,不再狭隘的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跳出原来的自我价值观,以更博大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去发现一切真理,善于接纳不同的思想观点,去主动认识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用心体会包罗万象的美好知识,对不同的知识领域在自己的脑海中相互联系,重新组合,使之形成一套独立、完善的思想体系。达到这种境界的读书人便被誉为“思想家”,已经是万里难挑一,这种读书境界的人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翘楚,一代社会的领军人物。
读书的第四重境界是无我境界。这是感悟到社会人生和宇宙自然的超越一切时空的智慧境界。达到这一重境界的读书人已经人和书融为一体,使人和书“相看两不厌”,把宇宙万物、山川河流、社会百态都当做一部大书来读,如庄子“逍遥游”一般,能乘物游心,与天地万物合二为一,“观书即观我,观我即观书”,像庄生梦蝶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如王阳明龙场悟道“格物致知”一样,浑然忘却具体的“书”,浑然忘却正在读书的“我”,“书我”俱忘。
我不读书,书自读我;无物不是书,无书不读我,完全以天地万物为书,这就达到了读书的最高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书的最高境界,打个比方,我觉得和吃饭一个道理,一本书,犹如一个菜谱,菜谱的最终目的,是补充自己身上需要的营养,所以我们拿到一本菜谱,先要了解它的可操作性,如果不能落地操作,那就没必要看了。
读书的原则也一样,除非它本身就是纯娱乐性的,否则不管它用词多华丽,不能落地操作,那它包装的再好也没用,如果有操作性,那就去为它建立框架,整理逻辑,这些做完了,就去践行。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榨干它的营养,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习惯,最后超越它,只有用书上的经验转变了我们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提升了自己,完成了我们人格、能力等方面的修养,才对得起我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首先简答,作为一个出版了三十多本书的作者而言,立场决定观点,大家当然要读书,还要终生学习,更最好选择读纸质书……之前在回复《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https://wukong.toutiao.com/answer/7018874198768779550/ )》中提到,恰好读到吴军博士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纸质书?》一文,谈到了读书问题的方方面面,那就借用其中部分内容,来回应几个和读书阅读相关的话题。那就接着引用回应此问题。
三 、读书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广泛阅读消遣类读物
很多人阅读的基本上是一些休闲杂志、媒体上的八卦,以及一些消遣性的书。有人说这不算阅读,我认为这也算阅读,读总比不读好,当然这个层次稍微浅一点,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层次:经典读物
也有些人读一些比较经典的书。其实这些书一开始也是流行读物(早期的时候),慢慢经过长时间的洗礼最后留存下来,就成了经典。像《简爱》和《傲慢与偏见》这样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年代可能跟琼瑶写的故事差不多,只是它流传了大概两百年,并且经过世界各国的验证,讲了很多人类共性的问题,所以称为经典。
相比之下,过去港台也有很多言情小说,上一辈人读的书这一辈人都不知道了,因为它不能表示人的共性,甚至只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很小地区的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要读经典书,因为它无论从时间和空间上都让我们人性有一些更深刻的了解。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比如《双城记》)的书,通过他的书你可以了解到,在资本主义或商品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我读书那个年代(读中学时),虽然也读查尔斯·狄更斯的书,但对他里面讲的一些内容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只是看故事,因为中国那时候没有经历过商品经济,我无法理解人和人之间一些特殊的关系。
大概20多年前,张爱玲的书很流行,但今天不太流行了。因为张爱玲的书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写“都市的生活”。在解放前中国只有上海称得上是都市,剩下的无非就是大村镇(镇子),即使北京这种城市也没有太多的都市生活。20多年前中国开始城市化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她书里的一些内容,比如讲电车“当当当”地开过街道,40年前(改革开放前),二线城市哪有这样的生活,到了晚上都很安静,不可能有这种体验。
上一篇:哪种毛笔适合练书法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