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文韬武略的千古一帝康熙,为什么对儿子们的“九龙夺嫡”束手无策?
康熙,太子,阿哥文韬武略的千古一帝康熙,为什么对儿子们的“九龙夺嫡”束手无策?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汉武大帝》中的梁王刘武,尽管有窦太后的支持,也被迫出京就藩,就是为了防止他威胁太子刘彻的地位。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之子,洪熙皇帝朱高炽弟弟,汉王朱高煦,封王后一直不肯出京就藩,被洪熙、宣德两代皇帝严防死守。最终谋反失败,死在了侄儿宣德皇帝手中。
康熙明确指出,汉唐明的这种办法可以有效防止诸王谋反、夺嫡等等,但是副作用太大,也就是宗室子孙都被养成了废物。南明危机时刻,朝臣们甚至找不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所以康熙不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
另一种办法就是“水涨船高”。这其实也是蒙古人等草原民族的做法,放任诸位皇子去竞争、争斗,甚至内战,最终的优胜者可以即位,而且这种优胜者必然不会是一个窝囊废。——这种做法体现着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文化差异。
死在政变之中的元英宗
死在内战之中的元朝泰定帝之子,无帝号。
康熙认为,后一个办法远比前一个更好,当然副作用也很大,比如元朝皇位的更迭就充满了血腥和暴力,造成国家动荡,所以康熙的做法是有限制地采用后一个办法,诸位皇子可以竞争,但是不得使用武力。
使用这个办法,康熙先后淘汰了太子胤礽、直郡王胤褆、廉亲王胤禩等,最终选择了雍亲王胤禛。康熙自认为这个办法对于国家是最有利的。失败的儿子要么被圈禁、要么在大义的名分下老老实实辅佐新皇帝,至少一辈子荣华富贵、不愁吃喝是没问题的。
康熙认为,还是后一种办法更好,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皇子们的争斗
当然,实际过程中也存在很大问题,政治斗争的后遗症没有那么容易消失,整个雍正朝,雍正都被迫面对夺嫡斗争带来的影响,而且这种方法对于康熙没问题,它能够很好掌控大局,但是对于能力差的帝王,根本就无法控制大局,很可能被皇子们反噬。所以雍正就定下“密诏传位”的办法。
当然我们知道,无论是康熙的办法,还是雍正的办法,其实都无法避免皇子能力的退化。后来乾隆朝、嘉庆朝、道光朝,皇帝的选择都不多,至于咸丰以后,根本没得选,要么是独苗、要么根本生不出儿子来。雍正的传位密诏办法一次也没用上。
康熙和雍正的办法再好,也没有办法防止皇帝能力的退化,一代不如一代,是对所有封建王朝的诅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时,孝诚皇后不幸在生胤礽的时候难产而亡,康熙与孝诚皇后十分恩爱,孝诚皇后的意外身亡,使康熙悲痛不已,为了安慰爱妻的在天之灵,因此,康熙帝在第二年便立了刚刚一岁的胤礽为皇太子。皇帝将对孝诚皇后的全部感情转移到她用生命诞育的皇子身上,然而让她永远想不到的是,太子两度被废,最终在牢狱中结束了悲苦的一生。但令康熙失望的是,胤礽的再次被立,并没有使其反省过来,他一如从前那样对父皇的位子虎视眈眈。胤礽再被立为皇大子后,一些官员开始向他靠拢,组成了新的太子党,胤礽的所作所为却还是应了中国那句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胤礽的不争气和诸皇子的争夺储位,使康熙既羞愧又气愤以至生了重病。康熙皇帝的忍耐终于在康熙五十年十月达到了极限!!他再也不能容忍了,于是,下令审讯太子党人,将托合齐等太子的死党处死!!并与第二年九月底再次下令拘禁太子于咸安宫,并在谕旨中痛责胤礽与恶小人结党,狂疾末除,大失人心,认为:祖宗宏业断不可付托此人,再次废掉储君,并对其加以囚禁。皇子们争夺储位钩心斗角,全然忘了手足之惰和父子之爱,甚至威胁到康熙的生命与安全,给年迈的康熙皇帝以很大的打击,于是他作一个决定:下令不许大臣们再上奏立太子之事,他决心不再立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