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传统文化包括什么?如何践行?
传统文化,文化,孩子传统文化包括什么?如何践行?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2.农业文化3.血缘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而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
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而“四书五经”作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四书五经”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所谓“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左传》。自宋代朱熹编定之后就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四书五经”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它,既可养心修德,又可增智广识,还可怡情励志。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明核心典籍。因它的包容性,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基本典籍。“四书五经”是和谐世界的导读,体现了中国人的“国家想象力”。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有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人文缺失、谈吐粗俗、人心浮躁、道德危浅,连维系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诚信都受到威胁。人心工程、文化工程亟须厉举。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当今国际一体化大潮中世界文化交流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我们学习中华传统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意义在于:
第一,再次确认中国核心价值观,重建中国人的信仰,凝聚全体华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打好价值观的基础,用信仰引导社会前进。
第二,使世人认识到人类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但有着共同的文明。我们提出:人类共享文明,要自觉为世界和平创造精神条件。
第三,传承文化本身,致力于典籍传承、文化传播、学者培养、学园建设等“可视的文化”。
我们如何去弘扬它?
1、学以致用是关键。如学习了巜易经》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断砥品砺行,奋发图强,艰苦谇炼,学习中华文化中的谦虚谨慎,和气待人,不断修炼自己的品质,千万不要被当今的某些浮华所迷惑,才能铸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首先是要做自己做起,做身边人的榜样。诚信这一条始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的一份。在现在诚信面临危机,我们不要被不好的东西蒙住了双眼,以为别人不诚信我也来个不诚信,我们学习了以后,始终把诚信贯穿于自己于一生,牢不可破,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自己做到以后影晌身边的人也做到。
3、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千年一讲,信仰重光。从朱子编纂“四书五经”到现在,往事历千年,万众犹一心。朱子以后就没有人能够通讲“四书五经”了,这一工程宏大,任务艰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心愿、时间、能力。三个条件中以第一个条件“有心愿”最重要。如今,我们努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彰显能力,而是为了表达我们对祖国的感恩。千年一接力,我们在浩瀚宇宙中奔跑,已无限接近那无限之永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内容的总根源是道,实践方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端午节为例,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近年来,端午节“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的氛围愈加浓厚。
这都得益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父母们也都更加重视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
但是,很多家长也表示,不知道怎样拉近孩子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提高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件事。
一、古代经典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上个月,我们在《上了小学就没空阅读?一本书,三招解决阅读的“三座大山”》中提到,从2017年开始,一系列语文改革,将阅读提到了新的高度。
紧随其后的,就是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经过历时4年的修订工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新课程标准的重点之一,贯穿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1、比重增大。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占据了半壁江山;
2、数量增多。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记忆难度;
3、覆盖面增宽。“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对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课标颁布后,第一个北京市中考,就率先加大了传统文化的比重,考生们普遍反映:
一眼看去全是传统文化。除了传统古诗词和文言文之外,基础运用和大作文也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
上一篇:夏天穿的少,怎样避免宝宝摔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