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目前为止,你对哪部小说印象最深?
这本书,自己的,他的目前为止,你对哪部小说印象最深?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为什么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看过的小说里印象最深的就是贾平凹的《古炉》了。或许也和我喜欢他的作品有关,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关于人生与灵魂的触动。
《古炉》这本书主要讲述,一个偏僻的叫做古炉的村子,在那场运动中,人们的生死沉浮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现状。
触动我的是,书中的一些话所阐述的道理,让我感触颇深。解开了困扰我多年的抑或,同时也让我的许多观念发生的转变。
现摘录几句,与朋友们共赏。
父母不孝,敬神无益。
兄弟不悌,交友无益。
元气不惜,医药无益。
运济不到,妄求无益。
神是什么,是一种境界。而现实中我们却把这个虚无缥缈,当成了万能的救世主,当成了心灵的依靠与救赎。境界的提升离不开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是感恩,人之初性本善,父母的恩情重于山。丧失了这个基本的人性还谈什么神,就是有神存在,我想也不会眷顾于你。
兄弟一奶同袍骨肉相连,世上除了父母,就是亲兄热妹了。与兄弟都剑拔弩张关系紧张的人,那么出外交朋友,也难以真心相待。人皆是精血所成,凡事要有所节制如一味贪婪过度消耗,世界上没有起死回生的灵药。任何事情,在追求的过程中,都要有个方向,只有沿着方向通过努力方可得以实现。如方向不对盲目探索,最终也是南辕北辙不得要领。
天赋的人性,地赋的人命,父母生的身。
性界清没脾气,心界清没私欲,身界清没不良嗜好。
耍脾气性纲倒。存私欲心纲倒,有不良嗜好身纲倒。
我们来到世上,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层被上帝涂抹的底色。这层底色也往往很难超越。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而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底色都是不同的。大地滋养着万物的生长,生命才得以延续。
我们常说的三纲五常,而这性心身,就是人的三纲。三纲如果倒了还谈什么五常。所以,不论与人相处,还是自身修养,首先应当胸怀宽广为人坦荡。责任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于是先反省自我,平心静气多沟通不要生那无明之火。
人要有格局,要活出境界。这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敬。所以心里要装着他人,不能只顾及自身的蝇头微利。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这样人生的路途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严于律己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切莫染指不良,不然只会深入万仞。
就这些吧!这也是这本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参考与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印象中读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书就是夏有乔木雅望天堂,这本书是三部的,分别讲述了舒雅望和夏木,曲蔚然和夏彤,唐小天和单单三个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如果说只是简单的看了电影之后,我是极其厌恶曲蔚然的,因为他,所以才把一切搞成了这样,因为他,夏木进了监狱,因为他,雅望放弃了小天,但是,看过了书之后,真正的明白了一句话,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夏彤的死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因为执念,他喜欢那个酷似夏彤的女孩子,所以不择手段也要得到,哪怕知道,她根本就不是夏彤,也不可能会像夏彤一样亦步亦趋的跟在他的身后,但是,只有舒雅望在身边,他才能麻痹自己,夏彤没有死,没有死。
而单单爱上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所以注定孤独,她努力过,她也大胆过,但最终却也是因为一个爱字,她被迫放弃。
我们一如既往地讨厌坏人,可是,有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分出来好坏,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对错的,尤其是爱。
夏彤爱的卑微,付出了生命,换来了曲蔚然一生的痴念;
单单爱的执着,付出了热情,换来了唐小天一生的愧疚;
夏木爱的隐忍,最后却又放弃,他要的不是爱的人在身边,他要的是爱的人幸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名利场》,英国19世界作家,啥克雷
1、这部小说没有明确的英雄主义或者悲惨命运主角,而是通过两个不同性格的女子,生活中的故事,讽刺当时上流社会的百态。
2、一个女子温柔善良但又软弱平庸,另外 一个女子精明能干但又极度自私;通过她们两人的家庭变故,情感纠结和品行优劣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自己的、朋友的、家人的及陌生人的影子。
3、一个愿意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永远保留着单纯的想法,遇到复杂问题,解决 的办法就是流泪和自我安慰,这是导致她后来遭受到一系列挫折的原因。
4、一个因为精明能干,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但是又是因为极度自私的性格 ,导致美好的生活葬送在自己的手中。
本是一本讽刺小说,我活生生的读成了处世哲学的书:
看这本小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学会“中庸”,中庸确实是一各极难达到的状态,但是要有这样的意识,尽量对事对人要“恰到好处”,这才是中庸,千万不要理解成“平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个时期都会有让我印象深刻的小说,而在我的少年时期,印象最深的小说是德兰的小说《求》,又名《海外归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