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父母小时候喜欢捉弄孩子,会不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孩子,认知,方式如果父母小时候喜欢捉弄孩子,会不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果父母小时候喜欢捉弄孩子,会不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希望被爱、被尊重、被肯定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需求,甚至可以说,越小的孩子对爱与尊重的需求越旺盛,因为他的心智还不足以让他形成独立认知,他必须依靠外界的评价来完成对自己的认知。
作为一名家长,我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不会故意捉弄孩子,他们的本意应该是逗孩子开心。只不过他们没有弄明白“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不一样的。
逗孩子,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孩童的情趣,以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营造出让孩童开心、愉悦的氛围。
捉弄孩子恰恰相反,他是以成人的快乐为前提,利用认知和力量的差异,强迫或诱使孩子或犯错,或屈服,或恐惧惊慌,最终达到让自己开心的目的。邻居一位母亲常常会用“妈妈不要你了”之类的话来捉弄孩子,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胆小,听说好几次从睡梦中哭醒,就是梦见家里人不要她了。
孩子的心智还不足以分清你是在逗她玩还是真的在教他认识这个世界,但他对父母这种天然的依赖和信任,会让他觉得父母一定是对的,他会毫无防备的相信家长,并把让父母开心当做自己的一份责任。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分清“逗孩子玩”和“捉弄孩子”之间的区别,俯下身去,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爱的、被尊重的、被信任的。否则,我们不仅辜负了孩子对我们的信任,还有可能让孩子陷入彷徨和自责的深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回忆当年会发现,小男生经常“逗”女生,这是他们表达“喜欢”的一种方式,尽管不太成熟。但这种“逗”之所以是“逗”,它有个前提,就是在保持尊重当事人的基础上,“逗”和“被逗”的双方的认知水平都发展到了足以理解这种以“认知冲突”为代表的“幽默方式”。
而我们常见的一些“逗”孩子,其本质不是“逗”,而是“虐”,它只是满足了当事人自身的、自私的、没有共情能力的一种娱乐需求,因为对方的认知发展水平根本不能理解这种“幽默”方式。
比如,最臭名昭著的,跟小朋友说,“你妈妈不要你了”。
当然,我也不能敲敲键盘就说,这一次“逗”,就会给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什么“显著”的负面影响。这就好比药的副作用和各种致癌的街边小吃,抛开“量”谈影响是不太负责任的,尤其这好像不是一次重大的“创伤事件”。
但是,如果这种“逗”的方式反应了这位妈妈一贯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和处事风格的话,我倒是觉得,长期来讲,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是较大概率的事件。
希望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对别人的孩子,都能摒弃这种低级的、不对等的、毫无幽默感的“幽默方式”。
END
————————————
「小熊来玩」,免费公益亲子微课堂,北师大心理学宝爸宝妈团队联合美国多所名校专家,为0-6岁宝宝家庭研发“对”的亲子服务,提升早期发展质量,欢迎关注!
如果你家孩子处于5岁以内,如果你想对孩子在“身、心、智、语、学”五大维度,共27个子维度上的发展进程有一个及时的了解,或者说,你想了解一下孩子在“认知发展、情绪社交、语言发展、动作发展、学习方式”这五大早期全面发展维度上的“优势”和“潜力”,那么,欢迎你关注公众号[小熊来玩],在公众号内回复“优势”,即可免费测评。
上一篇:公司估值和股票估值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