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欧洲没有“大一统”思想?
欧洲,法国,教皇为什么欧洲没有“大一统”思想?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欧洲国家最有可能实现大一统的主导国家是法国,法国境内塞纳河、卢瓦尔河、罗德河将法国经济发展能够大致联系到一起,这也使得法国成为欧洲第一个封建王权专制国家,也为法国奠定了欧洲霸权的基础。可是法国的体量太小,只有55万平方公里,对周边的德国、西班牙、奥地利都不能形成绝对优势,这些国家不一定打的过法国,但是能够自保。在法国发动统一战争时,法国周边总会出现捣乱的国家,使得法国功亏一篑。后来,这个捣乱的国家名单上,又加上了英国。
宗教文化:教皇治下的分封体系
在文明发展初期,封建制能够快速的开疆拓土,因此成为了各个古文明的首选政治制度。中国周王朝时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分封,也形成了大量的诸侯国家,使得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大战频仍,多封众建也曾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流,但是中国出现了秦始皇,终结了这一个时代,开启了截然不同的专制帝制时代。
欧洲没有秦始皇,却迎来了一个教皇。
教皇的权力来自于宗教教义的解释权。教皇以对欧洲分封体系的确认和承认等为代价,取得了精神领域里的绝对权威,以至于没有受到教皇承认的王公爵位都为非法。
(罗马教皇的产生)
欧洲各蛮族国家基督化后,皈依天主教的异族首领,由梵蒂冈天主教教皇册封为国王。匈牙利国王伊斯特凡一世在公元997年登基时被叫做匈牙利人的亲王,这个职位是马扎尔人(匈牙利人)部落联盟的首领,并不属于欧洲的体系。根据匈牙利的传说,公元1000年的圣诞节,教皇把象征法统的王冠和权杖送到了这个匈牙利首领的手中。凭借这两件圣器,部落联盟酋长加冕成为匈牙利人的国王伊斯特凡一世——匈牙利也升格成为王国。同样地,法国的法兰克人的君主(酋长可能更合适)克洛维也因受洗被教皇承认为国王。
教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受挑战,极力维护分封体制,如同汉武帝的“推恩令”一样,如此各个王国为了获得自身地位的稳固,不得不向教皇纳输忠诚。最能体现出这一做法的例子是欧洲的王位继承制。
一旦王国被教皇承认,受封就国,虔诚的基督徒都会拥戴这些王公。这些地区都会形成自己的国会、法院等机构,成为事实上的封建土邦。虔诚的基督徒只能有一个妻子,连国王也不能例外,而且离婚还得跟教皇打申请报告。根据继承法制,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私生子没有资格。一旦王公绝嗣,没有了继承人,根据各国的继承法,一般会选择女性后裔继承(不孕不育男人居多)。可是,原有王国的各个机构都还会存在,不会因为两个王国共有一个国王,就亲如一家,依然是各行其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葡萄牙并入西班牙60年,最后还是分开了。
这是分封体系顽强独立于世俗王权的表现,因为分封体系的背后,是教皇的宗教解释权。在这个最高权威没有被打倒之前,欧洲即使出现了像哈布斯堡这样领地遍布欧洲的政权也达不成内部的统一。由于这些分封体系的惯性,一般而言,老国王一旦去世,具有继承权的各个王公后裔们会为了王权再次展开争夺。欧洲历史上,多次发生王位继承战争,就与此有关。
(权力的游戏:欧洲王室绝嗣引发的战争)
这样,欧洲人为了那些教皇册封过的王位争来争去1000多年,教皇则在罗马城中看风起云落。
近代之前:法国人的革命
拿破仑称帝前,欧洲大陆只有东西罗马两个皇帝法统,一个被奥地利收藏的神圣罗马帝国,继承的是西罗马帝国的法统;一个是被沙俄收藏的沙俄帝国,继承的是东罗马帝国的法统。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流亡欧洲的东罗马皇帝的弟弟,曾经想向法国国王出售东罗马帝国的皇位。当时的法国国王怦然心动,在最后付款的时刻被叫停,理由是法国国王的权力不需要东罗马帝国的皇位来证明。
拿破仑称帝后,皇帝的法统就开始混乱了,奥地利国王一看法国称了皇帝,也不管神圣罗马帝国了,就叫奥地利帝国。以后普鲁士王国统一北德意志后,觉得不能见面矮三分,因此也叫德意志帝国。至于东边的俄国,在伊凡四世时,就自成沙皇了。欧洲一大片的皇帝,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依然存在,然而教皇的权威开始跌落,原始的分封体系变得分崩离析。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启蒙,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观逐渐从中世纪黑暗的教权统治下被解放出来,成为欧洲思想界的一股清流,影响了整个近代史,其渊蔽之深至于今日。
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原来的分封体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教皇的反动统治,逐渐成为人们革命的对象,法国大革命起初的目标即是封建王权和僧侣,到后来逐渐发展到了打到一切原有的秩序,不分好坏良莠,大革命已经失去了缰绳,在欧洲传统的封建秩序里横冲直撞。当时的法国并没有其他封建王国那么黑暗残暴,反而相当开明。最终却是这种相对开明的状态,使得人们发现了思想被束缚,自由被剥夺,使得大革命如同山洪暴发,冲毁了一切。
(法国大革命)
欧洲在大革命冲毁了秩序后,重新组建了“维也纳体系”的封建开明专制,在1848年革命后,欧洲的封建制度已经走向了终结,国际化开始加深,为了增强国家的竞争力,欧洲国家开始整合,最终形成了欧洲几个大国:法兰西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大英帝国、意大利王国等,这也是欧洲版图上最为“干净”的时期。如果不出意外,被打碎了的分封体系的废墟之上,欧洲可以实现大一统:因为此时的工业革命已经可以实现超越高山、河流等地理限制的能力,如铁路、运河等。
然而,时间来到了19世纪末期,英国人的个人主义思潮大行其道。
个人主义:19世纪后的民族自决
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犹太、基督教徒都重视个人价值的传统,传教士的虔诚和狂热也可以看成是个人主义的一个表现。近现代西方个人主义在文艺复兴、新教改革中出现,在英法德等国的启蒙运动和美国的开拓建国历程中形成的。
个人主义逐渐形成了英国近代确立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及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对立。这种人文精神包罗万象,从个人自由、权力平等一直到政府组织形式等方面,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上了形成一套价值观体系。这与法德等大陆体系国家尊崇的理性政府(理想国)有不同,他们更崇尚经验主义,主张个人有权不同于他人。
这种对个人价值的极度推崇,发展到政治理念,即是“民族自决”,各个民族有权决定他们的建国、施政等方式,这与大陆强权国家热衷于统合的理念背道而驰。由于个人主义尊重个人权利的表达,使得政府在做决策时,难以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最终国会分裂,而普通民众也有尊重他国独立的理由——充分尊重他人嘛!因此,英美国家的政治理念,趋向于保守主义,因为每个决策都要经过国会议员的反复辩论,从而啥事也干不成。强权政府崇尚精英理念,热衷于制度设计,在调动社会资源的效率远远高于这些国家,因此就相对显得激进。
上一篇:为什么95后的很多女生在夜场混钱,很多95后男生做男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