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国为什么从献公到秦始皇几乎没出现过昏君?
秦国,魏国,昏君秦国为什么从献公到秦始皇几乎没出现过昏君?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秦国为什么从献公到秦始皇几乎没出现过昏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古代王朝之兴衰,历来就是遵从盛极必衰和否极泰来的规律。当一个王朝走霉运走到极点时,要么直接崩盘,要么通过变法改革,往顺境方向转化。崩盘属于常见的现象,而逆转很罕见。战国后期的秦国,就属于罕见的通过变法而逆转的典型案例。
秦献公继位之前,在秦国东面的魏国已经进行了变法,国力大胜。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 年),魏军在名将吴起的率领下连连击败秦军,完全夺取秦国占据的河西之地。此时的秦国已经惨到极点了,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没有回旋的余地。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而秦国当时国内的情况呢?民风彪悍,私斗成风,整个国家呈现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秦献公当时正在魏国流亡,秦魏的这种国力上的反差,极大的刺激了他的自尊心。因此当秦献公回国继位后,首先便展开了跟魏国一样的新政变法。只不过在秦献公时期的变法,虽然决心很大,但是阻力太强,而且也没有很好的人才辅佐他,这场变法最终还是不了了之。秦献公在临死前,用一种遗憾和勉励的心情把秦国托付给了赢渠梁。而这个嬴渠梁,就是后来锐意变法的秦孝公。
秦孝公接手的秦国,其实仍然是一副支离破碎的景象,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希望。但是物极必反,正是这种半死不活的气象,给了秦孝公极大的决心,誓要扭转这种衰颓的国势。公元前356 年,孝公任用卫国人商鞅进行变法。六年后,商鞅就进一步深化了变法的力度。在这种大力的新政改革下,秦国的国势也一举得以扭转。
而这种国势扭转的成果,就是秦军乘魏国与齐国交战之际,夺回了重要的河西之地。同时魏军在桂陵和马陵的两次败仗,不仅主帅庞涓战死,魏军的精锐之师魏武卒也损失惨重。秦国和魏国的国力差距得以扯平。这为后来秦国东扩,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诛杀。但是他的变法并没有被废除,而是继续实行。再此之后的五任秦国国君,也都是依商鞅之法而治国,继续将秦国壮大。西汉的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就说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里的六世之余烈,指的就是从秦孝公之后的五任秦君的奋斗史。
那么孝公之后的五任秦君都有何功绩呢?
秦惠文王:在位时间二十六年,在位期间铲除阻碍变法的保守派,立相分权。扩疆拓土,壮大实力。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是一个比较锐意进取的君王。
秦武王:在位时间三年,大体保持了惠文王的政策。他身强体壮,率军打下了宜阳。但是他宠幸大力士,曾给大力士封高官。后因与大力士比赛举鼎砸断了腿,失血过多而死。因此武王是有明显缺陷的,只是他死的早,这种缺陷没有暴露而已。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五十四年,在位期间重用范雎、白起等人,继续实行变法,坚持富国强兵,使秦国得以蓬勃发展,为未来秦国统一打下坚实基础,可谓功勋卓越。但是他在弄死白起之后,秦军损失惨重。所以昭襄王的功绩很高,仅次于秦孝公。但是在他的晚年,存在识人不明的情况。
秦孝文王:在位时间三天。继位后还来不及干点正事就死了。有人认为是因吕不韦想让赢异人早点继位,所以把他给杀了。鉴于他在位时间太短,昏不昏的也不知道,所以也就不评价他了。
秦庄襄王:在位时间三年。名异人,是个具有传奇性的人物。早年在赵国当人质,后来被吕不韦认为是奇货可居,就把他弄回了秦国。因此赢异人和吕不韦关系很好,当时秦国也是两人共治天下。继位三年后,忽然病死了,但据说是因为他撞见了吕不韦和赵姬的奸情。至于他的功绩嘛,其实主要是吕不韦的干的。所以他算不上昏君,但也不是贤君,属于标准的庸君。
将六世秦君的功绩捋一遍后可以发现,这六代秦国国君中,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的在位时间较长,功业也是最大的。至于其他三位,秦武王、孝文王、庄襄王的在位时间都较短,昏庸与否不好评价。但六世秦君无一例外,都坚持了商鞅的变法新政。
所以秦献公之后的六世秦君没有大昏君,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商鞅变法。所谓的商鞅之新政变法,其实就是依法家的理念治国。在这种体系之下,是很难产生昏君的。
我们可以从汉代以后,偏好法家理念治国的人中看到以下名单:
皇帝类有:魏武帝曹操、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世宗胤禛(雍正)。
宰相类有:西汉御史大夫桑弘羊、蜀汉丞相诸葛亮、北宋的王安石、大明首辅张居正。
外儒内法的皇帝有: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洵、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玄烨(康熙)。
这些人里面,有仁君、圣君、贤君、甚至是大帝。也有我们常说的暴君,亦有不常听说的武君,但是基本没有昏庸之人。究其之所然,是因为法家的理念强调以严苛残酷和高效率。在这种理念的笼罩下,单从统治者方面来讲,需要立法者要有极强的操控力、狠心以及坚决的头脑。简单的说,如果国君昏聩不明,带头不尊法,这个体系就彻底崩塌了。
在战国后期那个你死我活的时代,秦国靠这套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国老百姓也支持这套体系,所以六世秦君,无一人敢废新法而归旧制。正是因为有新法的存在,所以六世秦君都以锐意进取,开疆扩土而闻名于史。他们有更大几率成为暴君,却有少几率成为昏君。
但是新法也有毛病,就是它由秦王所立,秦王自然也有能力把它给废掉。后来秦二世为什么国破身亡?就是因为他把新法废了,以方便自己淫乱。但当秦国自身的体系崩塌后,哪怕你是皇帝,也会落得一个人心尽失的下场。(这就是废法的后遗症)
纵观秦国历史用一句话来说:生于忧患,穷则思变,死于安乐。
另外还有几点原因,比如秦国太穷,秦王普遍尊重人才,秦国的择君制度,也是六世秦君中鲜有昏君的原因。
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根本,秦献公以前的秦国也穷的叮当响,还不是出了秦简公这种大昏君。就算是秦献公,他也算不上是贤君。他跟后来的北宋神宗很像,想搞点政绩出来,结果越搞越乱。关键点就决定在了秦孝公身上,是他对变法的决心,以及秦国变法的彻底性,改变了秦国的国势。这一点就很像后来的雍正改革,只要改成了,后世君王没有一个能睡安稳觉,毕竟这是对利益阶层动刀子,每一天都会被政务忙死,然而乾隆却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完全坚持雍正的改革。其实孝公之后的惠文王有段时间也想把新法给废了,所幸他死的及时,没来得及干,否则就有可能是昏君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