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自己的,的人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深感到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每个孩子生而不同,却都有着自控力和主动性。孩子的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这两种能力可以和谐平衡的发展。作为家长应当根据孩子天生的个性,结合后天科学的方法,才能培养好符合儿童个性的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分阶段。
0~1岁为自我认知形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产生的行为,家长要给予理解和支持。比如孩子喜欢扔玩具,并不是调皮捣乱,而是在寻找自我的认同感。这个时候家长应当孩子去扔玩具的权利和自由。1~2岁的时候,孩子会逐渐的认识到我,并且可以认识出照片中的自己,以及镜像中的自己,产生个体的概念。这个年龄的宝宝最感兴趣的是认识自己和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我们可以多带孩子玩“镜中的我”的游戏。
2~3岁以后
孩子慢慢的会把自我和他人比较,从而产生自我评价。这个阶段带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可以分角色扮演的方法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再以培养孩子的收拾整理为例。宝宝的一至三岁处于执拗敏感期。这段时期,宝宝对于秩序有自己的理解。他们会要求将某个物品放在某个地方,对于某些动作的顺序也会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发生等等。此时,宝宝会强制性的要求这些东西都能够按照自己理解的秩序发生。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阻拦宝宝,就会让宝宝产生不安、焦虑等情绪,严重的会直接开始大哭大闹,反抗激烈。所以,对于孩子坚持的物品摆放,家长要给予一定的理解和支持。
宝宝成长到三至四岁
宝宝开始要求家长按照自己的规则做,附近如果有其他人,甚至会要求其他人也遵守这个不知道是否正确的规则,不限地点和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后,宝宝会逐渐从按照规则行事转变为将规则内化。到五岁后,对于各类秩序和规则的了解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对于秩序关系的感受也变得更加明确和深入,也会产生自己认知中的秩序美感。
所以,在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时候,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对于他做的好的事情给予肯定的强化,对于他做的不好或有意捣乱的事情有对于采取弱化忽视的方法,从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整理能力。
总之,孩子的早期自我管理培养对于人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永远不要低估你对孩子的影响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行为方式对孩子来说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孩子面前我们需要尽可能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经常做事随心所欲,没有自控能力,那么孩子将会学到同样的行为风格。
之前也说过,我的母亲在我小学的时候花了整整五年时间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一边考取了法律专业的大专文凭,而在我母亲考取学位的时候,很多跟他一起学习的同学都半途而废了,而她凭着自己的自律性,坚持到了最后,并成功得到了学位证。
我想正因为这样的良好榜样,让我在怀我们家老大的时候,也坚持完成了斯坦福的学业。
2、“延迟满足”更利于孩子的成功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忍耐”。
斯坦福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会让一个孩子独自在一个房间里面对一块棉花糖15分钟。实验者离开之前会告诉这个孩子,如果你忍不住了你可以吃掉它,但是如果你15分钟不吃这块棉花糖,那你就会得到两块棉花糖作奖励。
在这次斯坦福棉花糖实验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吃棉花糖,他们的人生大多非常成功、幸福,而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们则相对过着贫穷、失意的生活,其中有不少被毒品、酗酒、肥胖等问题困扰。
最终证明,那些能够抵御诱惑的孩子们后来的人生都很顺遂、成功,学历好、工作成功、家庭美满,甚至被肥胖困扰的都很少。
成功的人可以为了追求更大目标,获得更大的快乐,可以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小诱惑,把一个个小小的欲望都累积起来,从而不断激励自己。而那些冲动的人,往往克制不住自己,容易贪图眼前的小利益。
3、不要过于保护孩子
兰兰妈见过太多把孩子保护的太好,只会学习而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我可以很肯定的说,只会学习连衣服都不会洗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
对孩子过分保护,往往会妨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育,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成功的道路上,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优秀的人源于自律,而成功的人源于自信。
我们千万不要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的一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