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古代文章写的很简短,惜字如金,是不是和制作写书的竹木简有关?
竹简,文化,惜字如金为何古代文章写的很简短,惜字如金,是不是和制作写书的竹木简有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何古代文章写的很简短,惜字如金,是不是和制作写书的竹木简有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友邀请。上古时文章写得很简洁,惜字如金,有多方原因。
首先,语言的发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贫乏到丰富,从朴素到华美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人类是高等动物,但也还是动物,最初也只会象狼嚎那样,呼唤同伴,进而互相交流。随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断认识和了解,语言和词汇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进而创造了文字,有了文化,才有了文章。但最初的当然就是最简单的,一可能一蹴而就。
其次就是普及程度和书写工具。在石器时代,人们只能利用自然界的石壁做书做画,所以流存不多,只在少数荒漠之地有留存。到了青铜时代,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有了城市,有了国家机器,也就有了文字。人类的社会活动,必然需要用文字记录,而那时没有纸也没有笔,一切只能从简,在钟鼎上铸文,在甲骨上刻字,当然只能用最少量的字表达更多更深更丰富的信息。
再次,最主要、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传承关系。中国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文化大爆炸,这一时期有了比较定型的文化和文风。以四字为主,长短结合,大量运用对偶比兴等,如老子的《道德经》、荀子的《劝学篇》,不仅仅是思想哲学结晶,更具极大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到了汉代,华夏一统,文化发展与交流更上一层楼,于是产生了汉《赋》。西晋短暂统一后,中国进入大分裂时代,南北朝文化各朝不同方向发展,代表华夏文化主体的南朝的文体,在汉赋的基础上,产生了骈体文,并成为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文体。上到官府文告,下到民间便条,都要讲究一下四六字句、对仗用典了。
隋唐重新一统,南北文化猛烈碰撞,由韩愈等发起了古文运动,就是要恢复先秦诸子时期朴素的文风,并最终取得胜利,到宋代行到巩固,骈体文自此退出历史舞台。及至明清,社会空前发展,民间口语与现在没多大区别了,但为科举考试需要,便于统一阅卷评比,于是产生了八股文,并成统治性文体。使书面文字与社会口语严重脱节,先秦时代口语简单,介词副词少,只能大量使用之乎者也,可这时如果不使用之乎者也那就是没文化啊!
文化传承有很大的历史惯性,但如严重偏离社会生活,就会有一次革命。如唐代的古文运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如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有关,问句是惜字如金,其实按当时没有纸张而用甲骨绢帛竹片写字,还能写冗长的废话吗?据老学究传说,地主家孩子读书写家书由于文化浅,也要先在沙地上打好草稿删去多余语句再抄到绢帛上,试想还能象现在的心灵鸡汤废话连篇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有关。
春秋之前,记载文字是贵族特权,而且是钟鼎铭刻。比如甲骨文,鼎文。
西周开始,贵族使用绢帛、羊皮书写。
但是,绢帛、布匹、羊皮都是价格昂贵,而且数量稀少无法普及。所以,到春秋时期,我们的老祖先发明了竹简。
竹简木简的发明,使文字终于摆脱了贵族的控制,传向民间。但竹简的价格依旧很高。
一片标准的民用竹简只能写大约11-14个字。
一棵竹子平均可分10节,每节八片,剔除空格菲页这些,80片竹简只能大概写六七百字,要制作一本5000字的书,最少需9棵竹子。
这才开始。
砍一小片山头的竹子回来剖片、煮透(烘干更贵)、晒干、磨平、钻孔、书写、装订。这么一套流程下来,最便宜的竹简也不会便宜。而且写错了字,还得拿刀刮干净。
所以古人在记录事件时只能最大限度压缩,节省字数。这样的习惯维持了数千年,即便到了纸张和印刷都比较盛行的宋代,也是以文笔简练为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文章,简短或“惜字如金”,这是古文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为什么呢?
第一,言简意赅,已经达到了思想情感交流的目的,也把事实、事情交代清楚,可以满足文字记载和交流的基本功能。
第二,言简意赅,对于作者而言,当然可以降低写作成本,少用竹简、少用笔墨、少花时间精力。
第三,言简意赅,对于读者,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也同样可以节约阅读成本。
最后,言简意赅的文章更容易朗诵、记忆,也更有可能成为经典名作,从而长期流传。
上一篇:从DNF里面的NPC带一个到现实,你会带谁,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