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家长,自己的如何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般逆反心理,说明孩子到了青春期了。要么孩子的价值观和家长有冲突,认为家长是顽固、控制、强权。孩子的呼声听不见,只能和家长对抗,家长向东,孩子向西。
要么孩子内心缺失爱,家长忙于工作,缺少交流和互动,使孩子遇事依附自己,久而久之,和家长形成对立,不愿聆听家长声音。
又或者,孩子大了,迫切想证明自己“英雄情结”,崇拜名星,认知产生奇妙变化。家长就觉得孩子翅膀硬了,越来越难以沟通。
聆听孩子的心声,找到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自由,适当引导,不粗暴干涉,不严厉指责。态度平和,语言温柔,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一切都会好起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孩子的叛逆期分三个阶段:2-4岁是第一“反抗”阶段, 7-9岁第二“反抗”阶段,12-18孩子岁是青春期“反抗”阶段。
叛逆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妈妈们会发现 孩子从原来温顺的小绵羊变成了一只带刺的小刺猬。
这是因为:
1、孩子慢慢的长大,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对妈妈的话言听计从。
2、随着课业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会有厌学心理和逃避心理。
3、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管束太严。
如何应对呢?
1、在孩子的叛逆期,父母更应该多给孩子一些爱,少一些管束。用温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探讨存在的问题,多理解多沟通。孩子才会和父母敞开心扉。然而最常见的是,父母一看到孩子不听话,或者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会生气,大声的斥责,甚至打骂,从来不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孩子也不愿意和父母讲自己的心里话,自然不会听从父母的话,甚至和父母对着干。
2、父母可以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作家刘墉,儿子是哈佛博士,女儿考进哥大。他对逆反的儿子要求考零分的轶事很值得父母们借鉴。儿子刘轩小时候在美国不好好学习,总是考“C”,父亲说:“有本事考个零分,我就服你。”于是刘轩当真天天研究怎么考零分,全部故意做错也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开始还是“C”,后来还有更低的等级,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开心地拿回了零分给父亲看。这就是父亲的不同导常的逆向思维:儿子有能力考零分,就已经有能力考“A”!
3、对于叛逆期的孩子 父母更应该多几分耐心,因为没有不想变好的孩子。
我在往期的文章中提到过:《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作者是被誉为美国学界“思想巨匠”的史蒂芬.柯维博士。例举了一对父母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用爱感化他们问题女儿的故事,
这个女儿问题多多:吸毒、与同学鬼混、不尊重母亲……起初父母用尽了各种手段和强硬措施,给女儿转了多个学校,都收效甚微,女儿甚至自残、离家出走……
父母反省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多年来他们始终不放弃她,在她最需要的时候都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有一天女孩终于觉悟了,不再酗酒,吸毒,也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父母的爱和坚持终于挽回了女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逆反情绪是孩子出现的比较普遍的一种情绪,作为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加以分析。
孩子产生逆反情绪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只是单纯的责备孩子。如果孩子出现了逆反情绪,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多鼓励孩子。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父母的支持与鼓励。在实际的生活中,对孩子鼓励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有效的就是对孩子所做的每一点努力,父母都要有反应。
这种反应能够表示出对孩子的关爱。反应可以很简单,但效果却很明显。
第二,不攀比。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他们经常埋怨自己的孩子进步太慢,还经常拿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
这样,越比较,心里就越不能平衡。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努力。总以为通过提醒孩子,“别人有多么出色的成绩”,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事实上,这样不仅不能够促进孩子的进步,反而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让孩子失去信心,停留在原地甚至退步。
第三,不唠叨。
有些父母总爱不断地训斥孩子,也就是孩子们常说的“唠叨个没完”。
这种诲人不倦的做法,必然事与愿违。教育孩子时父母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教育智慧。要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和孩子共同商讨,听取孩子的意见,尽量避免唠叨孩子。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发展的优势,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而不是要孩子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这样,孩子才会有独立的自我,以充分的自信心面对人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孩子对某些事有反抗情绪,可能是性格问题,也可能是长时间潜移默化形成的,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孩子为什么有反抗情绪?家长应该先检讨下自己,有没有总逼迫孩子干一些他不喜欢的事情,有没有与孩子好好沟通交流,去了解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玩具或宠物,需要被父母关爱,被父母了解,但是说实在的,在中国能够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可以说“屈指可数”,父母们总喜欢用自己的威严或自己的经验去教导孩子,不管合适不合适,一直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人物品”来对待,认为花钱花精力养的孩子就得什么事情都得听自己的,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孩子跟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越来越讨厌父母的说教,有这样的父母当然会产生有反抗情绪的孩子。
上一篇:在广西柳州开哈佛H5或者皮卡,进西藏车子会受高原影响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