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才肯出山?
刘备,茅庐,玄德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才肯出山?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魏略》也是正经的史料,却告诉了大家一个截然相反的事实,那就是诸葛亮为了防止荆州被曹操攻打,但是知道刘表这个人不靠谱,于是直接北上去见樊城的刘备,在那里初露锋芒,刘邦大喜,从此以“上客礼之”。
那么到底是哪个史料是真的呢?明离子觉得,完全的还原恐怕很难了,但是如果从谁对谁的需求更加迫切,应该可以推测出哪个版本更有可能是事实。
我们先说说刘备,到了荆州其实很尴尬,他的人格魅力让荆州名士争相拜访,这让荆州之主刘表非常忌惮,本来以为可以靠刘备壮大荆州势力的他其实对刘备是非常忌惮的。
所以,刘备需要拉拢一下本土势力改善一下自己尴尬的地位。
那么诸葛亮呢,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而黄承彦的老婆是刘表的蔡夫人的妹子,还有个蔡瑁,算是诸葛亮的妻舅。
诸葛亮为啥在名士圈里那么显赫,如果你真的觉得是靠他的聪明才智折服众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人家背后有人啊!
但是诸葛亮本人对于投靠刘备的迫切程度并不高,就算《魏略》的记述是真实的,恐怕也并非完全是因为投靠刘邦而去纳“投名状”。
所以总体说来,还是刘备“三顾”诸葛亮的可能性比较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介布衣,躬耕于南阳,过着隐居生活的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而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就结束了隐居生活,选择了出山辅佐刘备。
那么为什么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才选择了出山呢?
原因就是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诸葛亮是有大智慧的人,在当时的乱世下,他对当时的天下局势有着很清晰的认识,但他个人选择了做一位“苟全性命于乱世”的隐士。如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到了哪儿都是能“发光”的,但他却做了隐士。
这么选择的原因,一个原因可能是诸葛亮本身就愿意在那个乱世之中做一个旁观者,不去参与,自己隐居在一个地方,安稳生活;还有更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还没有碰到一个能够让他出山,尽心尽力去辅佐的一个“贤主”。
而最后,诸葛亮选择了出山辅佐刘备,这个选择对诸葛亮来说不是脑子一热做出的决定,而且对刘备有了自己的判断之后所做的决定。
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最后一次还是等诸葛亮午睡醒了才见到,这对诸葛亮来说,就有了一个第一印象,就是刘备“求贤若渴”。
而诸葛亮在见到刘备之后,与刘备的谈话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局势,并且对未来局势的变化做出推测,这说明诸葛亮本身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是对当时天下形势有着很清楚的认识,所以说,诸葛亮对刘备这个人也是听说过的,是有着一定了解的。
诸葛亮对刘备的势力发展有着一定的了解,又见到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再加上二人相谈的愉快,使得诸葛亮选择出山辅佐刘备,而刘备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也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叫我来我就来,让我走我就走,那多没面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当时历史背景和两位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当时刘备来到荆州投靠刘表是走投无路的无奈选择,虽说刘表顾及同宗之情,但是荆州本土利益集团是很反感刘备来搅局的,所以才有了蔡氏兄弟的种种刁难,刘备也苦于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而非常抑郁,对于突破瓶颈的期待需要他重视人才的辅助,而恰在此时,有人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另一方面呢,虽说诸葛亮自称布衣,但真实情况确实实打实的权贵,其叔叔是刘表的好友,岳父是荆州望族,自己还和掌权的蔡氏家族沾有姻亲,所以在荆州集团里,诸葛亮出仕轻而易举,之所以要隐居是经过权衡之后的打算,刘表偏安一隅,不能成事;东吴主上强势,个人无法施展抱负;曹魏良臣过多,自己不能一人之下。所以只有当时的枭雄刘备,即有称雄之志,又有求贤之心,三顾茅庐可以说是为刘备订制好的方案,至于三顾之后出山,一方便是验证刘备礼贤下士的名声和求贤若渴的诚意,另一方面也是提高自己身价的一种手段,人才难得,才会珍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他要去准备见面礼。
这个礼必须是刘备喜欢的。
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孙权据江东背大海纵深狭小,势单力薄;刘备兵微将寡、夹逢中危机四伏,看不到一丝署光。
所以,刘备想要的就是那温暖的署光。
这需要时间去准备。
于是,诸葛亮用几个月的时间去走访调查,收集情报,分析扃势,最后搞出了一个适合刘备味口的三分天下论。
于是,才有了“三顾,乃出\"的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