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才肯出山?
刘备,茅庐,玄德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才肯出山?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才肯出山?
问题补充: 是故意摆谱吗?还是另有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做的一番霸业,主君齐力然可也。辅佐明主诚心通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顾茅庐我认为不是演义里说的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而是双方实实在在进行了三次交流与沟通,都满意之后确立了合作关系。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既不是诸葛亮摆谱,也不是刘备有闲心。
两个陌生人即便再投缘,初次见面也不可能谈得太透,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才最舒服,吧啦吧啦没完没了那是酒桌上喝高了。刘备名片印的汉室宗亲,诸葛亮是官宦之后,这点涵养还是有的。第二次熟了再畅聊,第三次谈合作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好比公司招聘,面试、复试之后才能签合同。
刘备三顾茅庐去挖人,诸葛亮的主动权多一些,但总体操作仍是双向选择:诸葛亮要了解刘备新兴公司的实力和前景、刘备这个CEO的为人和能力之后才能定夺。这是对自己负责,不是摆谱;刘备也不是拍拍脑袋那么简单,他求贤若渴却不至于饥不择食,诸葛亮是否靠谱,是否像徐庶、司马徽说的那么神奇尚需进一步验证。这是对事业的负责,也谈不上辛苦。
二人谈话不可能一点分歧没有,需要相互融合认可,这也不是见一面就能解决的。最后诸葛亮天下三分的行动纲领和兴复汉室的远景规划获得了刘备点赞,刘备也答应给他提供类似管仲、乐毅的展现才能的平台,情怀接近,理想趋同。一击掌,OK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玩“三国茅庐”的原因!
先回答问题,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诸葛亮这么做有何深意?我的回答,诸葛亮有自己的原因?
诸葛亮生于东汉末年,本是个躬耕南阳的平民百姓,可他那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他的真心话吗?他不甘心躬耕,孜孜不倦地攻读圣贤书,并经常与一些名士纵论天下,自比管仲、乐毅,不然,徐庶怎能知道他的本事?又怎能向刘备极力推荐他?显然,诸葛亮说“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不是他的真心话。他不甘于在农田里躬耕,一辈子当农民。他要一展平生抱负和才能,去干一番事业。如果这时有人请他出山为官,他是巴不得的。
那么,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为什么玩起了“三顾”呢?要刘备三顾茅庐,屈身三请?作为读书人的诸葛亮,虽在山野,他何尝不知道东汉的严光,汉光帝刘秀无论怎样敦请、礼遇,就是不肯出山受官。后来他披着羊皮袄在富春江边钓鱼,被刘秀派去的人发现,“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使谓到如今。”他若是和渔夫一样穿蓑衣,就根本无处可寻,也就无人知晓。他知道越是不肯出山,名望越高。否则,谁知道严光的大名。
为了出名,为了能当上“帝王师”,他不能这样顺顺当当,一请便到。诸葛亮到底是诸葛亮,他上演了一出比严光更精彩绝伦的好戏。刘、关、张一顾也就在一请时,正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顶风冒雪,不远百里,从新野来到隆中。将近茅庐,忽闻路旁酒店有人为诸葛亮唱赞歌,走近草堂又见一少年(此人是诸葛亮之弟诸葛均)拥炉抱膝在歌咏诸葛亮,可还是见不着诸葛亮。刘备只好辞拜,方上马欲行,只见一人骑驴踏雪而来,口吟诸葛亮常吟的《梁父吟》,此人乃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还不见诸葛亮。你看,酒店人歌之,其弟赞之,其岳父捧之,是不是诸葛亮事先安排好了的?刘备二顾,仍不见诸葛亮面。
三顾时,诸葛亮觉得炒作已成熟,但他仍不能让刘备这么顺利。诸葛亮佯装在草堂上昼寝未醒,刘备只好在门外立等半晌,又等一个时辰,诸葛亮方醒,便开始亮相,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才让客人相见。
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的“隆中对”,把天下大势分析得精当入微,头头是道,清清楚楚,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如果诸葛亮不是事先有所准备,他见了刘备怎能有这样现成的“隆中对”?三顾之后,诸葛亮的戏终于圆满结束,诸葛亮终于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如愿以偿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成为帝王师,成为历代将相之师表,百姓崇敬的英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诸葛亮知道关羽,张飞都不会轻易服自己的。自己年轻在他们中没有威信。必须借刘备的威信管着他们。刘备尊敬自己,他们才会服从他指挥。诸葛亮的威信权力来自刘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出山辅助刘备争雄天下,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刘备请诸葛亮怎么头两次都不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