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不上大学,成为社会底层的概率有多大?
大学,的人,社会如果不上大学,成为社会底层的概率有多大?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果不上大学,成为社会底层的概率有多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说一下我身边各行各业朋友的收入情况,基于春节回乡以及平时收集到的的一手调研数据。
一县级重点高中老师(大学学历):执教将近20年,月工资到手4000出头。
两口子农民,初中学历,在农村搞揽储业务,年收入20万+
一小学毕业包工头,年收入40-50万+。他手下的工人,一个月平均收入5000+。一位初中学历亲戚在他那里打工,一个月工资是11000+。
一东北体育学院毕业的朋友,游泳专业,去年4月毕业后就职天津一家健身俱乐部,做业务开拓兼游泳教练,平均月工资15000+。
我的一硕士毕业研究生,毕业已经6-7年,月工资4000+。
身边一众硕士朋友,毕业就职大学近20年,工资12000+
一金融专业同学,毕业后就职证券公司,工资30000+
一亲戚大专毕业,做小学托管,一个月收入6000+
一理发师朋友,小学学历,理发手艺精湛,年收入40万+
一做水产的农村朋友,几年前来天津打工,从一个小摊子开始做起,慢慢做大,后来转战国际贸易,现在年收入几百万+
……
对比一下这些收入,有没有一些启发?
回到这个问题,不上大学成为底层的概率有多大?我认为要参考天时+地利+人和来决定,尤其要看你个人的坚持、努力程度和生活悟性。
任何事,都不适合“剑走偏锋”。一方面,我们要反对“唯教育改变命运”之说,这种说法下,似乎不上大学就注定沦落底层,和命运的改变彻底无缘;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反对“读书无用论”,这是另外一个极端。持这种说法的人会选择性列举出种种“读书无用论”的案例来佐证。
我的观察,两种极端都不可取。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事情都非“二元对立”,“黑白分明”的两极,而是游走于中间状态。
身处高校,我和我周围的很多同事是典型的属于“教育改变命运”的受益人:出生农门,纯粹依靠高考,考研,考博这条漫长的教育晋级之路一步步跻身中产以上,在大城市立足脚跟。
在承认大学对一个人命运改变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承认,随着1999年中国大学扩招,大学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学历普及,大学生严重饱和,用人市场上供需失衡,大学生供给严重超过职位需求。在求职压力下,除了文凭或教育资本,家庭背景的支持、阶层地位和父母资源在一个人职业的获得,职位晋升层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对于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孩子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减少。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老师,我的建议是:不提倡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高考这座独木桥,尤其是在你不具备学习天赋的前提下,不需要跟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较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领域,不好高骛远,稳扎稳打,做到行业领域内的佼佼者和领先者,你的成功不会逊色于任何人。
以上,供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上大学,如果有资源和人脉的话,也有机会发财致富 ,另外自己努力的话,胆子大有资金,也可以开店创业办厂,也有机会成功,但是如果要进入政府部门的话,就比较难一点,如果既没有技术又没有能力的话,就只能去帮人家打工,送送快递和外卖。
上了大学凭自己努力,考上公务员应该是一条好路子,另外有部分考不上公务员的,也要自己创业才有可能过上中上等的生活,如果创业不成功,也只有走打工这条路,当然应该比在工厂打工的工资要高一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年前有俩个老姐在聊天,其中一个满脸自豪,说她儿子大学本科毕业考上了研究生,现在一公大公司工作,一个月工资一万多,还有五险一金和年终奖。
另一个老姐回她的话,我儿子只有小学毕业,没有读书去外打工去了,并告诉她你儿子现在给我儿子打工呀。
事实告诉我们,没有读大学并不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第一批首富和亿万富翁有几个读了大学毕业?可以说现在这些人一大半只有初小文化程度。
没有大学文凭并不可怕,只要有理想,有恒心,有追求,敢吃苦成功离你不会太远。
相反现在很多有大学毕业文凭的人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因为现在大学生没有毕业包分配,没有直接进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渠道,那是一个千军万马独木桥。
有些大学毕业生工作希望值很高,但是偏偏用人单位只希望招生产线工人,并不是管理人员,而且刚工作工资不及农民工,这样就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大事做不成,小事做不了状态,毕业就失业这个词应运而生。
如果他们不调整好个人心理状态,成了啃老族,如果三两年不工作,所学知识完全和社会脱节,这样很有可能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暂且不纠结底层的概念与范围,就以最通俗的理解来认识。如果不上学,成为社会底层的概率很大。反转过来,即使上了学,成为社会底层的概率也很大。
中国从隋唐之后就建立了以考试为核心的流动机制,这样一种模式是半封闭式的。宋代之后,科举制度精细化和规模化,成为中产之家及少数寒门晋升的关键方法。清末废除科举,当然是有历史意义和必要性,社会步入了开放式的流通,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的中学培养。步入开放式社会不意味着流动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反而在民国整体秩序的无规则下,社会呈现的是与正统相对的基层武力性与文化失落。这就意味着,考试流动是有利于大部分人流动的。
上一篇:隆胸的填充物有哪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