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陶渊明真的那么有气节吗?
陶渊明,县令,农家陶渊明真的那么有气节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如果给他的是一百斗米,做的不是县令而是宰相,他还会辞而不授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认为他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
他一生清明廉政,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的他与当时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他将近四十岁的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刘裕是个野心家,陶渊明入幕不久后,便看到刘裕为达自身目的,剪除异已,杀害讨伐恒玄的有功之士,种种的黑暗现象,使陶渊明感到失望,由于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无力改变,于是他只能借助创作来塑造一个幻想出来的美好世界,《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公元405年8月,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最后一次出仕,是在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来了解情况,督邮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身穿官服,束带见之,不然有失体统,会对大人不利!”陶渊明不由叹声说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最后作《归去来兮辞》,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园,正式过起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
他四十四岁那年,家中火灾,这场大火将他的房屋烧的尽毁,农田也受灾严重,只能被迫迁居,后来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他称病没有应征。不愿意再出仕为官受禄的他,使得本就贫苦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当一个人饿的要死时,会作出什么样的抉择呢?
有一年,浔阳柴桑旱灾,蝗虫过境,导致颗粒无收的陶渊明,家里已经无米下锅,妻儿大小已经饿的面黄肌瘦,傲骨铮铮的陶渊明为官时不愿为势力小人弯下腰身,为民后的他却不得不为生活低下了头颅。
陶渊明步履蹒跚的来到一处农家,在门外徘徊许久才抬手敲门,农家主人看着他一副支支吾吾、欲言又止的羞窘模样,知道他此举是来“借米”的,乞食,毕竟对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来说,都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农家主人本来就对陶渊明的诗词和操行仰慕已久,于是把他带到厅中,相识不久的二人就这样把酒交谈起来,直至黄昏后,又留陶渊明吃了一顿饭,还赠送了几袋米,陶渊明临走时对农家主人说:“感谢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的才能,难以报答您,但是这份恩惠,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公元427年,他走完了自己63岁的生命历程,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慕富贵,“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是他对自己的评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