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法战争中李鸿章为什么主和?
法国,越南,水师中法战争中李鸿章为什么主和?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法战争中李鸿章为什么主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纸糊大清朝,不堪一击,李鸿章知道自己的斤两,见好就收,否则就会损失更大。鉴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见好就收你,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之中的选择呢?而且还有英美等国的压力,逼着清政府和谈,担心中国会胜利,从而掀起一场反帝运动。
外国的压力,是清政府和谈的外部原因。1883年,发动了中法战争,在前期清军是海陆惨败,法军一路高歌,随后老将冯子材力挽狂澜,在镇南关重伤法军,导致法国的费里内阁倒台,但是法国政府立马向在越南的法军支付了5千万法郎,法国国内一片要向法国宣战之声。而此时,英美等国坐不住了,他们担心中国取得全面对法战争的胜利,增强清政府反对外国侵略者的信心,从而变得不再听话,损害他们的在华利益。
清政府和谈的内部原因是实力不济,再打不一定能够胜利,反而损失更大。虽然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法军毕竟不是吃素的,如果再战,法军可能不在越南跟你玩了,而是利用自己海军的优势来逼迫清政府屈辱求和,这是近代外国侵略者的一贯做法。有网友说中国不是有北洋水师吗,不是号称亚洲第一吗?但现实是残酷的,在中法战争的前期,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水师已经在马尾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而北洋水师还没有成立(北洋水师是1888年成立),此时的清政府海军又几乎为零,一旦法军直逼天津,清军就只剩下可怜的大沽炮台,根据清军的一贯表现,又是一场败仗,最后清政府还是屈辱求和,清政府不行,难以取胜呀!
综上所述,清政府或者说李鸿章主和是在英美等国的压力以及自身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旦打起来,李鸿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海军首当其冲,当时的官员,干事是责任,自保是本分;不论你多能干,都要平衡做官和自保的关系,偏废一端,必然万劫不复。(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李鸿章,包括与他齐名的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在满清的统治下,他们就是一股清流,在清政府的最高层翻江倒海,能够在严格满汉差别的晚清政局,取得一般人可望不可及的成就,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因为他们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汉臣被猜忌,不被完全信任的困境,虽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都算是汉族地主的优秀代表,性格天赋迥异,但在识人断事方面、为官做人方面,那都是人精,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榜样。
但他们不得不解决做官和自保之间的矛盾,至少要二者平衡,不至于愣头青一样做事,却被当成异端分子被铲除,又不能太过强调自保,就晚清来说,不堪大用的人太多了,到处都是投机钻营、沽名钓誉者,这样的好事满臣尚自顾不暇,自然不可能分一杯羹给李鸿章这些人。
就中法战争李鸿章为什么避战求和,困扰着很多人,其实说白了也是这种思维作怪。
中法战争一旦打起来,李鸿章的北洋海军势必会成为抵御外侮的排头兵,晚清政局下拼的不是谁能干,真的是出头的椽子先烂,甭管好事坏事,谁要出头,就有办法让他惹一身骚。
李鸿章深知其中道理,不是他一定要主和,如果这事不管他的事,主和或者抵抗,恐怕都不是他关心的问题。
但是落到他身上了,他就必须主和,当所有的矛盾都对准他李鸿章的时候,李鸿章知道,结果绝对是自己最不愿看到的那一个多少人盯着自己,盯着北洋海军呢!
而且,打起来就有死伤,甚至全军覆没的风险,这些都是李鸿章的家底,看热闹自然不嫌事大,但作为当事人来说,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特别是李鸿章还需要海军维持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旦打起来,那就是扒祖坟的事,早晚要完。
如此分析下来,李鸿章主和并不是让人意外的事情,自保和做事,中间隔着个晚清,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法争端是由越南问题引起的。
越南在古代为中国藩属,18世纪开始,法国就通过传教、经商等方式开始了对越南的渗透。19世纪中后期,法国不断蚕食越南,逼迫越南王朝于1862年、1874年两次与其签订了《西贡条约》,迫使越南政府放弃与中国之间的宗藩关系。
清政府虽然早已预感到了威胁,可国内危机重重,无暇顾及,直到1881年9月,驻法公使曾纪泽才正式向法国政府表明,中国不承认1874年法越双方签订的第二次《西贡条约》。同年12月,清政府就越南问题向疆臣问策。
面对慈禧的命题作文,疆臣的意见分为“战”、“和”两种。
地方督抚中,左宗棠、张之洞等主战,认为越南是中国的藩邦,坐视不管,一则情理上说不过去,再则法侵越南,图谋的是我国的西南,援越抗法,保藩固边,势不容辞。他们认为,法国已不是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国内朋党纷争,财政不佳,不具备长期作战的兵力和粮饷,与法开战,即使初战失利,但只要打持久战,就能把对方拖垮:“持之以年,彼必自馁”。
在主战派看来,大清经过二十多年的洋务运动,经济、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况且我们是在家门口打仗,法国则是“劳兵数万里之外”,难以适应“烟瘴异常”的自然环境,必将“死亡踵接”、“势难持久”。我们的海军也已初具规模,保卫东南海疆不成问题。
总之一句话,我们完全有能力御敌于国门之外,大清或将全赢。
李鸿章当然主和了。只不过这安徽老俵,会表达,应然实然、理与势都分得清。他考虑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理论上应该不应该战。第二个,实际上能不能战。第一个,当然应该战了,初步的地缘政治观,他还是有的。他知道,越南乃我滇、粤屏蔽。越如为法所并,滇、粤顿失屏蔽不说,红江为滇越相共,矿务乃法人所涎,将来纷争必多,边患无穷矣。还有,越南被法侵占,在国际上也会起到一个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其它藩邦会小瞧我们这个老大的。总之,理论上该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