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一些企业为什么在竞争激烈时合并?
阿里,大众,的是中国一些企业为什么在竞争激烈时合并?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滴滴和快的,美团和大众点评,优酷和土豆,这些公司总在竞争激烈的时候合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滴滴和快的,美团和大众点评等这些这两者我觉得可以放在一起说(虽然我从没用过uber),不知道你在提问前有没有注意过,无论是滴滴还是快的,在一开始推广的过程中其实就是用钱在买客户的消费习惯,俗称"烧钱“。滴滴和快滴不惜血本的在抢夺市场,外加外来入场的Uber也不是省油的灯。但是,市场就那么大,无论怎么抢夺都是有个限度。在大基数的客户群面前无论你两家企业融资多少都不够烧,投资方看中的是公司的前途,如果你不能带来盈利,那将面临的是倒闭的。滴滴和快滴在经过几番交手之后大家对对方的有几斤几两也都心知肚明,都明白,在这么下去都没法玩,索性选择合并。
严肃点讲,在两家企业长远的战略角度的考虑之下,合并绝对是1+1大于2的,这点是显而易见的,抛开Uber不谈,滴滴和快的两家的结算方式是什么?尤其是马爹爹还领投了未合并之前快的的最新一轮融资,这一切显而易见。 多说一句,打车软件的盛行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出行方式,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市场,我感觉就像是凭空被创造出来一般,就像我上文中讲到的是在用钱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当习惯养成之后就很难改掉了。
美团和大众点评类似。 尤其是在大家口中这个资本的”寒冬时节“,融资变得十分困难,虽说美团和大众点评都顺利的完成了最新一轮的融资,但是,团购这一点上是个无底洞,永远不可能被填满,只是烧钱速度的快慢罢了,在面向三四线城市推广的过程中,无疑又是一笔很大的投资,且这个回收周期相当漫长。(切身经历,家在西北小县城,去年回家美团几乎个大众点评同时进入市场,当地大多数人没有团购的欲望,甚至不知团购为何物,更有甚者在用掉首次优惠之后选择卸载掉APP,基于此而言,唯一的方法就只能是通过加大补贴来开拓市场。)在无法短期内获得碾压对手的优势,而融资渠道又逐渐越来越窄的情况下,选择合并而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式的内斗是在是一件双方共赢的大好事情。
滴滴和快的,美团和大众点评,优酷和土豆,最近又传出的南航和国航,这些公司总在竞争激烈的时候合并。为什么要合并?受益的是谁?合并是否阻碍了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
合并从来都是更好的生存下去,受益的是整个社会群体,是否阻碍新事物的出线和发展不得而知,但我更想问的是此处的新事物指的是什么?在这个行业细分如此严重的时节,企业合并更多是精简整个行业空间,也许在合并之后会有更多人发现更多未开发的市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演义》都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但适用于国家,同样适用于企业。
要国内,原先企业分三大派系,百度系、阿里系和腾讯系,到目前阿里系和腾讯系两家几乎掌握行业的方方面面(国家机密等敏感行业除外),百度系则日渐式微。
这些企业,之所以分阿里系和腾讯系,一般都有以下发展过程:
成长期——高速发展期——被同行收购、收购同行、与同行合并——被阿里或腾讯全资收购。
我这里就以外卖O2O行业为例:
百度外卖,原先是百度比较赚钱的模块,曾与饿了么、美团外卖三分天下,但随着母公司百度高层变动频繁,百度日渐式微,于去年被同行饿了行收购。但是,饿了么也出于各方面考虑,与阿里达成协议,最近被阿里正式全资收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同行业竞争有时候是低利润竞争,甚至是亏本竞争,这样的竞争是都苦不堪言。
怎么避免这样的困局?竞争对手主动退出,互相合并,提高利润率不搞恶意竞争。竞争对手不愿退出,而且提高利润率不太可行 时,只能合并。合并以后市场份额有了,甚至是垄断行业了,可以提高利润率改善营业状况。
滴滴打车以前提成百分之十是垄断行业的好处,现在阿里的高德导航冲进来搞免提成费用打车了,高德来砸锅了,美团也冲进来了,搞低提成打车。混战又开始了。
上一篇:来月经前乳房胀痛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