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楚汉争雄时,韩信为何不拥兵自立?
韩信,刘邦,项羽楚汉争雄时,韩信为何不拥兵自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信是将兵之人,刘邦是将帅之人。也就是将材和帅材的区别,带兵打仗,韩信可以尊为神,但说到绵里藏针,勾心斗角乃至治国安邦,他未必在行。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韩信在军事上的能力不容置疑,但政治上的嗅觉和野心远远不如刘邦,萧何,甚至剻越。大概也算是术业有专攻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这个问题,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没有那个能力,或者说他不敢反。
有的人说是因为他对刘邦忠心耿耿,因为知遇之恩才不反。其实韩信的行为一直是以利益为导向的,项羽不重用他,因此他跑了,刘邦不重用他,他也想要跑。他的逻辑很明确:你不重用我,那我就走。这种行事风格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一模一样。韩信平定齐地后,派人向刘邦请封假王,即临时代理齐王,理由是:“齐伪诈多变 , 反覆之国也 , 南边 楚 , 不为假王以镇之 , 其势不定。”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方寸大乱,正日夜盼望韩信的救兵。韩信的这一举动,无疑有趁火打劫的嫌疑。从第三方视角来看,这可以称得上是逼封无疑了。对于韩信的行为,刘邦的恼怒可想而知。不过,刘邦最终理智战胜情感,不仅满足了韩信的请求,而且还去掉了那个“假”字,直接封了韩信一个真的齐王。这样赤裸裸的逼封很明显的表现出来,韩信大抵谈不上所谓的忠君不二。还有的人说是因为韩信政治上太幼稚看不清时局。其实不然,从他甘愿忍受胯下之辱就可以看出来,韩信对自己的利益得失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作为一个善于出奇制胜的军事天才,没有对人性某些层面的深刻洞察,韩信是不可能做到百战百胜的。就算一时糊涂,但经过武涉、蒯通对当前形势的深度解读,以他的智商,真的会不明白自己的危险处境吗?其实,归根结底,韩信或许有威胁刘邦的实力,因为刘邦是真的需要他来打败项羽。但是他根本没有那个能力自立,韩信看似名震天下又兼手握重兵,仿佛只要挥一挥手就天下我有,但事实情况是,他有一个致命软肋:他手下的许多将领都是刘邦所信任的部下,韩信其实并没有形成对军队的绝对控制。这点从韩信军队将领的构成上便可看出来。汉高祖二年,韩信率领大军东征,一连灭魏、赵、燕、齐四国,天下震动。协助韩信完成这些军事行动的两员大将分别是灌婴和曹参,其中,灌婴统领骑兵,曹参则统领步卒,而他们两人是从芒砀山就开始追随刘邦的,他们是绝对不会跟着韩信反叛刘邦的。其次,韩信也根本没有建立小朝廷的实力,一个完整的势力的建立,不仅仅需要能征善战之人来开疆拓土,还需要文人来巩固江山,还需要工匠来制造武器,需要的人才多不胜数,而韩信手下根本没有这些人,韩信如果自立,不需要别人来攻打,只需要刘邦把钱粮、兵器的补给给他断了,他自己的政权就会乱起来。最后韩信说的:“悔不听蒯通之言。”其实只是一句感慨罢了,就跟项羽的“天要亡我,非战之罪”差不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人体会到韩信的一生,早年的他穷困潦倒,寄人篱下,天大的梦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让怀抱理想的年轻人渴望着有一天能一飞冲天。一个执戟郎中怎能容得下海中蛟龙!他需要更大的舞台。终于受到刘邦的重用,拜为大将军,统领三军,让那时的韩信感恩戴德。韩信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横扫天下的胆气来回报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刘邦。
随着战事节节胜利,此时的韩信开始居功自傲起来,在刘邦最危难的时刻所封齐王,以此达到一生的抱负,他开始了算计,心胸也变得狭隘起来,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刘邦当然心知肚明,要什么给什么,每一次的给与换回的都是刘邦的愤恨,终于在剿灭项羽后,把赐予他的通通收回来。
能自立时而不反,说明韩信割据一方的梦想在刘邦意在天下面前是渺小的,身经百战的名将终究战胜不了阴谋的算计,白起、廉颇、李牧、岳飞等等无不如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恩报恩之心! 韩信虽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才能却很一般。信出生低微,少儿时嚐尽了人生之苦,当众受胯下之辱,投靠项羽也没受到重用,失落之心可想而知,而转投刘邦后被萧河看重并举荐刘邦做了大将军,从一个最低层的普通士兵一步做到统领全军的统帅,这中间并未立过什么战功,未有过出色的表现,仅凭萧河的三言两语就做到统领三军的大将军,所以信对刘邦是感激的,这也决定了他不负刘邦,不负汉的想法。另外就是韩信没有政治野心,没有治理天下的愿望和报负,上天曾给过他一统天下的机会,妇人之仁和没有政治野心注定了他最后的下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