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乾隆为什么会让位做太上皇?
乾隆,嘉庆,皇帝乾隆为什么会让位做太上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乾隆为何要退位做太上皇?
乾隆帝是为数不多,发自内心禅让的当权者之一。乾隆帝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他也是最为特别的一位太上皇,他看尽各朝太上皇的命运,了然皇权对于一个帝王的涵义,知晓大权一旦旁落的后果,但仍然义无反顾地为自己加冕了“太上皇”的头衔。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甘愿主动退位呢?
首先,为了兑现即位时的承诺。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1735年10月18日),乾隆帝临御天下之始,即焚香默祷上天:“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己不敢和先祖康熙执政61年相比,如果自己可以当60年皇帝的话,那么第二天我一定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太子,希望天下臣民可以理解自己。这样,乾隆帝在其登基的第一天,便将退位的日子定了下来。二十五岁即位的乾隆帝,周甲归政时,将至八五高龄。这个承诺,既表达了他对皇祖在位时文治武功的敬慕,也是为了向上天祈求可以给自己添福添寿。在乾隆帝的心中,他能继承皇统,归功于皇祖对其宠爱有加,默定于前。康熙帝冲龄即位,在位六十一年,终年六十九岁,在清初的帝王中已属高寿。可见乾隆让位给嘉庆,确是他自愿的。原因就是他曾宣布过他的一些行动决不超过其祖父康熙的范围。如南巡不超过六次,作皇帝不超过六十一年,故其“践阼之初,即以周甲归政告天”。“敬天”是每个帝王必须遵循的法则,天公是不可欺的,虽此意未曾公开宣示,但这个承诺既然在天公的庇佑下,实现有期,就应遵守。
其次,为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一方面,乾隆生前自行传位太子,补充和发展了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度,对宫廷内部斗争起到了限制作用。在老皇帝驾崩之后,皇权将处在一个真空状态,指定的嗣君能否即位,仍需视其托付是否得人,此时臣下仍对嗣君的废立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是建储制的漏洞。生前传位,不但可以完全实现君主自己的建储意愿,而且在传位的过程中“明颁诏旨,亲御殿廷,托付神器”,也有效的防止了大臣、女宠和宦寺借机沽宠擅权的弊端,在维护社会安定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乾隆帝可使自己身前的一切大政方针在身后得以延伸,避免自己数十年的心血,由于嗣皇帝的秉承不力而付诸东流。
最后,受儒家禅让思想的影响,企冀沽名。三代唐尧、虞舜禅授贤能,虽是远古传说,却一直是儒家津津乐道的圣古遗风,并将其作为对圣主的要求。乾隆帝临宇天下六十载,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在获得了极大成就感的同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成为千古第一全人,成为儒家所称道的圣君,被永载史册。在乾隆帝看来,自己授受帝位于嗣子,比起尧舜的“外禅”更胜一筹,可谓不特三代以下所未有,以视尧舜,不舍过之。
成为太上皇,为乾隆帝成为千古第一帝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拥有与其他太上皇不同退位原因的乾隆帝,同样拥有着属于他的别样归政生活。
退位后为何不想放权?
历史上的太上皇,或位极崇而无临政治民之实权,或被逼退位而实被软禁。乾隆唯我独尊实行专制统治60年之久当然不想做这祥受罪的大上皇。为此,乾隆在宣布归政之日,即为乾隆在宣布归政之日,即为自己保留了极大的权力。
嘉庆元年正月初一(1796年2月9日),在京城内太和殿举行了帝位授受大典,乾隆帝庄重地将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皇帝之宝,授给了匍匐在其脚下的皇太子—颙琰。这代表着乾隆帝正式退位,成为了太上皇帝,但毫无疑问,这次的禅让只是一种形式。归政,意味着舍弃无比尊崇的帝位,意味着丧失无上的皇权,甚至意味着无法掌控的未来。但是乾隆不同,归政后的太上皇乾隆帝依然大权独揽,嘉庆帝只能“朝夕敬聆训谕,随同学习”,做一个“侍游侍宴”的傀儡皇帝。
乾隆决定,归政之后,将那些因为自己年老而不愿应付的各种祭祀和礼仪活动,交由嗣皇帝办理。至于“军国大计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他的态度很明确:“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至错误。岂非国家天下之大庆。”
他在退位后,并没有颐养天年,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事无巨细仍加干预,这就是他所说的“训政”。所谓“训政”即是教儿子如何作皇帝。这一点就连嘉庆也承认,“自丙辰初元,皇父太上皇帝亲受大宝,……仰赖天祖垂佑,我皇父康强纯固,训政弥勤予日待圣颜,时聆思诲,事事得有察承,每岁掖肇巡方,万众欢欣,同殷瞻就。……然犹亲训政,未尝稍辍”,嘉庆在乾隆面前不能做任何决断,只有俯首帖耳的服从。
乾隆在禅位后,仍然居于养心殿。按清代礼制,乾隆禅位后本应迁出养心殿移居宁寿宫,颐养天年,而嗣皇帝则应移居养心殿,就近于乾清宫处理朝政。尽管乾隆早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就在宫中外东路兴修宁寿宫作为休憩之所,然而乾隆直至去世,一直居住于养心殿,嗣皇嘉庆则遵命居于毓庆宫。乾隆为此找了种种理由加以解释。理由之一是“寝兴六十养心惯”,这是说自己从即位后居养心殿已60载,对那里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和习惯。理由之二是“己便兼欲人便”,这是说居住养心殿不仅对自己来说十分方便,也为其余的人提供了方便。这里的方便自然是乾隆就他继续执掌朝政而言。因养心殿在乾清门西侧,按清廷成例,乾清门内的乾清宫系皇帝召见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处理朝政之处。乾隆居于养心殿对他继续去乾清宫处理朝政自然就方便得多。乾隆禅位归政时,改元嘉庆,但颁行宫中的时宪书则仍沿用乾隆年号。因而在清宫内务府的档案中,仍有乾隆六十一年和六十二年的时宪书,出现了宫内、宫外纪元不同的情况。这件事是早在乾隆禅位典礼前就决定了的。
由于年事渐高,进入嘉庆三年以后,乾隆的健康情况愈来愈差,十一月,就在臣下计划为他筹办九旬庆典之际,乾隆却因筹划平定白莲教起义事务过于操劳感受风寒,虽经御医尽力调养,病愈之后,却留下了头晕目眩的后遗症。饮食渐减,视听不如从前,老态日增,精力也大不如前。
嘉庆四年正月新正,乾隆尚出御乾清宫,接受嘉庆以下王宫百官朝贺。次日晨,又作了一首题为《望捷》的诗篇,盼望镇压白莲教起义能够早日获得胜利,此后不久,病情突然恶化。嘉庆闻讯急率御医前至养心殿进行救治。这时,进入弥留之际的乾隆握住嘉庆的双手,“眷爱拳之弗忍释”,即陷入昏迷中。延至次日凌晨,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日,太上皇乾隆满怀着在位周甲,眼通七代的满足和未至百龄、不见来孙的遣憾离开了人世,终年89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